最近接連的連假是分離的家人們重聚的好日子,卻是剛上大學的小偉苦惱的日子,擔心可能交不出一個拍攝報告──原來是他的父母已經冷戰兩年沒有互動,而報告的主題正是關於自己的家人,難怪他會這麼焦慮。
過去曾聽長輩聊起,他有對夫妻朋友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已多年都不講話,我當時聽了感到很不可思議,後來陸續聽到一些人談起家庭問題時,才發現類似的狀況還不少。有些發生在父母身上,有些則是手足之間。這不禁讓我好奇,理應是最親密的家人,發生了什麼而變成陌生人呢?
人們需要社交行為來支持身心健康與幸福感,擁有安全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有能力往家庭以外發展人際關係的基礎。家人由於每天生活一起,難免會有不合的時候,安全與信任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在事過境遷後,再度回到和諧協調的軌道繼續生活。會陷入長期冷戰,往往是安全與信任已經遭到破壞,同時又缺乏修復關係的能力。
我們容易以為吵完架後進入休兵狀態,爭執就算結束,卻往往發現其中一方或雙方的情緒仍在,也容易解讀為就是有人不認輸。其實這不是認輸的問題,而是「安全」的問題。人們對事件的反應與生理狀態的變化因人而異,如果一個人沒有感覺安全,對他的神經系統來說,就像吵架的威脅仍在持續,必須保持警戒,以防攻擊再度來臨時,確保有能力可以回應;而冷戰的情況恰是剛剛好把能讓人感覺安全的訊號移除掉,讓人無法回到親密的互動中。
能讓人感覺安全的訊號有哪些呢?例如:有情感連結的語調、豐富的臉部表情、歡迎的姿勢等等,都能讓人感覺受到對方的歡迎,想要跟你靠近,樂於跟你交談,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處於被拒絕的狀態。如果你或身邊有人不小心陷入了冷戰,記得釋放出一些讓人感覺安全的訊號,別讓冷戰持續下去,形成了長期的敵意,修復關係才是不讓傷害擴大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