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重要,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運動的好,並非只是老生常談而已,除了維持體態的身體益處,許多研究也證實運動能促進心理健康,比方能減輕憂鬱症狀,也能降低焦慮的機率,甚至還有研究顯示,運動的效益等同於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
既然運動有這麼多的好處,那為什麼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依然很不容易?那是因為要成為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得要常常對抗很多的慣性。
舉我自己為例,諮商心理師的工作性質,多數都是靜態並且必須高度專注。諮商師都是「坐著」跟來談者談話、「坐著」寫個案記錄、「坐著」帶團體…..,再加上專注聆聽的能力越來越好,便也常出現一種「忘我」的狀態,常對身體很抱歉,經常忽略身體需要起來動一動。
除了工作型態的慣性之外,剛開始要運動時,其實是要經歷不舒適的。有一些不舒適是來自身體鍛鍊過程中的疼痛,也有一些不舒適是來自從事運動挑戰時可能要面對失敗,那種心理上的挫敗感。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能透過「運動」去增加面對痛苦、脆弱的耐受力。
當我們能在從事運動,面對不舒適、失敗時,也對自己說:「失敗做不好沒關係,不管現在能做到哪裡,只要願意嘗試,不放棄就有機會進步,就是最好的。」這也是一種接納自己的具體展現,同時看見自己的努力,並且鼓勵自己。
我們真的都很需要練習接納自己,看見自己的不容易跟用心,對自己說出帶有鼓勵的話語,這樣對待自己,就是溫柔的對待自己,也是一種善待自己,這樣的態度並不會讓自己軟弱,反而可以增加心理韌性,這些都是透過運動可以帶來的「練習」。
而如何能讓運動如何落實在生活裡,去對抗不動跟久坐的慣性呢?
我在《踏實感的練習》這本書中,學到三個對自己來說很有用的方法,也分享給大家:
1.刻意安排與保留「運動時間」:生活裡,每天都有大小不斷的事等著去完成,事情好像沒有做完的一天。如果沒有刻意把運動時間排到行事曆中,往往這件事到最後就會算了或不見了。把運動確實排進行事曆,甚至於報名運動課程,用這樣的方式把運動時間保留給自己。當時間能保留下來給運動後,再透過每次運動後身體能感受到放鬆跟快樂的回饋,就更能持續了。
2 .工作一段時間就要動:對抗久坐的原則是工作55分鐘就要走動5分鐘,背後的原理是,讓大腦中思考的區域休息,而增強肢體協調的神經。在大腦密集運作後,起來走動反而才是休息,而這樣的休息對多數的知識工作者都是適用的喔!
3.把困住的感覺當作暫停或休息的信號:這是一個對我非常有幫助的提點。過往的自己,每當工作卡關時,總會出現非馬上解決不可的執念。但事實上,有些卡住的事,休息一下再回來,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重要到非馬上解決不可,或者頓時就出現其他解套的靈感都有可能。後來,每當我覺得自己被某個問題或念頭困住時,就會告訴自己:「與其一直苦思,不如將這種被困住的感覺當作暫停或休息的信號,提醒自己去運動反而更好!
以上是想跟大家分享的三個好用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把運動融入生活,留時間給自己,用運動來照顧自己,就如我的一位朋友說,生活無法盡如人意,期待不一定能成真,但運動卻是我最能為自己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