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會恐懼的事物。
而我,最常要面對的恐懼,就是上台教學或者演講。因為工作屬性的關係,每一次上台要面對的幾乎一群完全陌生的新朋友。
在不熟的情境中,就會無法預期,到時候台下的聽眾會有怎麼樣的互動或者反應。
這些不確定也會帶來心裡的忐忑不安。
常常覺得每一次接受一個課程(演講)邀約,除了備課之外,都要額外花力氣消化這種上台的恐懼與心理壓力的。
那既然這麼不容易,為何還要自虐的答應邀約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想就這樣被恐懼限制住。
不想因為恐懼就不敢去嘗試或盼望,不想生命的可能性因此被限縮,也不想只能做著差不多的事、認識固定範圍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同時也很希望有機會為人帶來好的影響,讓影響不是只有在一對一對談話的諮商室裡才能出現。
用課程跟演講的方式,反而更有機會在一次的時間裡影響到更多人。
/
多數人想跟恐懼的事物保持一定距離,是因為恐懼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情緒。
但,當你處於一種恐懼的情緒中時,要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
「是情緒在讓我不舒服,還是有真實的危險會傷害我?」
通常,在釐清之後,你會發現讓你不舒服的是情緒,而不一定是有真實的危險存在。
比方若要進行高空彈跳,站在極高的地方往下跳,會腿軟會心跳加速到受不了,但實際上各種的安全確保都在說,你是安全的,你不會有「真實」的傷害來危害生命安全。
所以,釐清恐懼只是情緒而不一定是真實的危險,才能讓理性腦的運作回來,也才能提醒自己要記得呼吸。
/
另一方面,也要記得恐懼也可能是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的。
以恐懼上台演說為例,恐懼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說不好」或者「不喜歡失敗」。
但如同《更快樂的選擇》書中所提:「不喜歡失敗和強烈害怕失敗,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不喜歡失敗,我們必然會採取預防措施,而且會加倍努力。
而另一方面,強烈的恐懼則會使我們癱瘓,而且會阻礙我們去嘗試。我們為了這種癱瘓狀態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高的。」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恐懼的情緒」,同時去面對「恐懼背後」真正在意害怕的事物而採取預防措施,比方提早準備、請教他人、找尋老師學習補強弱點、多練習就會累積經驗變成熟練…。
祝福大家,都能在每次與恐懼交手時,也看見自己的勇敢跟努力。
面對恐懼,不只需要鼓起勇氣去克服,更別忘記為自己打氣。
那麼就會有機會在每一次穿越恐懼中,體認到這樣的歷程雖然不容易,卻因此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可以慶賀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