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剛好有機會能和一對親子工作,孩子正值青春期,會談緣起是希望能夠支持媽媽。
孩子在學校生活出現問題時,媽媽將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忘了自己,也不小心過度承擔了孩子要承擔的責任,親子界線常常是模糊的。
後來因緣際會又加了孩子進來,與他們互動過程中,發現彼此聽到的,跟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有很大落差。
過程中,總會想起以前在國中當輔導老師,碰觸許多親子議題,特別印象深刻是一位家長分享教養上的困惑與無力感,內在最大的衝突聲音是:
「我付出犧牲了那麼多,為什麼總得不到孩子的認同?」
「我這麼認真關懷,怎麼感覺孩子反而越離越遠?」
原來這位媽媽常常在公眾場合把小孩的乳名跟小名說出來,忽略這時期的孩子開始注重外表與同儕眼光。
以愛之名要求孩子每天吃親手做的早餐,甚至還去學料理考餐飲證照,只為了給孩子更健康的餐點。
她無法理解孩子為何喜歡吃垃圾食物更甚於自己的營養餐,也不明白為何做了這麼多,最後卻得不到小孩的掌聲與感謝,甚至每天要說服孩子在家吃早餐,而引發更多衝突與緊張。
忘了去聆聽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與需要,此時孩子最關注的是「成為自己」,常以反抗身邊大人來達到目的,而最常練習的對象,多是主要照顧者。
透過反抗、唱反調,來練習擁有自己的選擇,這會讓這時期的孩子感受到我是有力量的。
比起接受父母的安排,更希望擁有自己的聲音,渴望能忠於自己的感覺、 擁有選擇權與意見,這都是支持他們長出自己樣子的重要過程。
主要照顧者在面對孩子經歷青少年/青少女時期,若不明白此時的成長主題,相較另一方的角色會更容易經歷情感上的失落,覺得孩子跟自己變得疏遠與隔閡。
如果孩子出現更多問題行為或狀況,照顧者也容易把孩子問題當成是自己的問題,而失去更客觀看待孩子狀態的眼光。
陪伴孩子經歷青春期的主要照顧者,關照孩子成長與情緒變化時,也需要留點時間好好關照與同理自己的情緒。
當照顧者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學習以對待大人的方式,和青春期孩子分享彼此的看法與感受時,反而會比用親子角色來互動,更容易拉近距離,甚至感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