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項助人技術課程的學習中,經驗了和自己慣用模式的衝突感受且備感壓力,演練的過程也產生了武功盡廢的挫敗感,當下的自己一直處於一種五雷轟頂的恍神狀況,但是經前輩老師們的提點與引導支持下,努力做出了符合該課程教導的樣態,才獲得了認同與肯定。但是在這歷程中,我的心裡産生了很多的疑惑與不解,卻未被看見與接納。這樣的學習混亂過程,讓自己要花好大的力氣去轉換這份心理能量上的衝擊。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程,讓我深切的省思著:當我們在面對困境與壓力的時候,究竟是要先解決排除眼前的問題,還是要先停下來,緩口氣好好理解與照顧一下自己的內在感受與想法。通常當人們在面對壓力或挑戰等威脅時,心理學上説人的內在機制會走向戰、逃或凍結的三種運作模式。但是我們真的就只有這三種因應策略嗎?還是我們也可以有其他方法來讓自己先緩衝沉澱一下?
我想,只要不是在危及生命的狀況下,很多時候我們是有權力做選擇的。我們可以帶著覺知,先讓自己靜下來,透過深呼吸穩定自己的身體狀態;或者做些能讓自己平緩或解除負向情緒的事,像是聽音樂、伸展肢體、瑜珈等運動、欣賞美麗鮮豔的圖片或色彩、接觸大自然曬曬太陽、和寵物交流、與信任的人聊聊、穴道按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先抽離、舒緩緊繃的狀態,好好的照顧自己,然後再向內在探問自己,去釐清自己究竟是怎麼了?此刻的自己有什麼思維或意圖?面對眼前的壓力,我有哪些匱乏?有哪些資源可穩定自己的失衡?而威脅與壓力是否就一定是不好的呢?威脅與壓力是真實的現象,還是只是自己主觀的焦慮感受?有沒有其他的轉化空間與突破的點?
藉由這一連串的舒緩、放鬆與自我探問,我們的內在智慧就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安定身心的方向,許多的困境壓力感,便能在照顧自己的過程中,一一被好好的承接住,而自我的潛力就能被開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