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諮商 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什麼?

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什麼?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0 留言 12 views
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什麼?

身為諮商心理師,我們在與來談者交會時,通常焦點都是在來談者身上,不管是來談者的感受、近況、變化、想談的,都可能是可以多談的話題,卻不太會談自己。

在心理諮商中,身為治療師的我們要分享跟自己有關的事,諮商技巧叫做「自我袒露」,這得要很留意,也是經過評估對來談者是有幫助才會使用,避免焦點跑掉,甚至佔用到來談者的時間。

諮商心理師跟來談者的交會,就是印象中出現在諮商室裡頭坐在扶手椅上,專心聽著人說話的那個樣子。

我們也會希望心理諮商專業可以被認識更多,更理解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內涵,不管是讓來談者因為對我們多一份瞭解而增加信任,或者是給對這樣的職業樣貌有興趣的朋友一個參考,想用這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什麼?

諮商心理師在哪裡工作?

諮商心理師的訓練以諮商學派、人格發展為主,會更多關注在成長歷程、社會人際情境、情緒情感、想法認知等多面向,來思考各種連動因素對來談者帶入什麼樣的影響。

拿到證照前的實習機構也多半在高級中學、大專院校、社區自費心理治療/諮商所(少部分在醫院),由資深心理師擔任督導,協助實習諮商心理師提升專業能力。

在這樣的訓練背景下,拿到執照後大部分的諮商心理師多在諮商教育場域工作,例如各級學校、社區的諮商/治療所,以及企業與社福機構,也有些諮商心理師與身心科診所合作提供服務,少部分也會在監獄服務。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型態

隨著心理健康議題越來越被重視,諮商心理師的工作面向也更加多元,在工作型態區分上,可以分為固定執業的專任工作,以及非固定執業的行動心理師兩大類。

固定單位:專任諮商心理師

大多數的諮商心理師在初拿到執照時,會更多偏向在固定單位的專職專任諮商心理師為主,可以累積專業經驗外,收入穩定也是重要的考量,畢竟在這個階段,即便是拿到專業執照,也依然是需要持續進修,以及接受督導。在機構中的專任諮商心理師,也會有機構的資源提供在職訓練跟督導機制。

專職專任服務於單一固定單位,常見的工作地點為各地方教育局學諮中心及大專院校諮商中心。

非固定單位:行動諮商心理師

除了在固定單位擔任專任諮商心理師,也有不少人是跟多個單位合作,成為自由接案的行動心理師。在上述所提的工作場域,學校、社福機構、醫院、企業、監獄等地點,也都是行動心理師的合作單位,甚至更多元,只是這樣的合作都是變動非固定的。

在諮商所接案的諮商心理師,因為要配合來談者的多樣性,以及期待的談話時間不一,多數也是以行動心理師的工作型態合作。也是這樣,來諮商所談話,我們會需要來談者提前預約,才好讓我們安排場地空間,並且搭配諮商心理師的時段。

行動心理師有著機動性、自主性的優勢,但也必須在經濟收入以及可涵容的心理諮商服務中,兩者間取得平衡。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內容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內容,不只是心理諮商,還包含心理健康主題的推廣宣導,甚至提供相關訓練都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接案

接案就是所謂的提供心理諮商服務,除了學校、社福機構、企業等邀約到場諮商之外,進行心理諮商的場地須在合格的醫事單位進行,像是經過衛生局立案許可的心理諮商所。

接案也有各種不同型態,有著個別一對一、伴侶家庭一對多、兒童遊戲治療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諮商心理師在接案前要先閱讀來談者的資料、上次的談話記錄,準備好一個要進入談話的狀態,不管是心理師自己的或為來談者準備的茶水空間狀態,以及在結束後撰寫紀錄,回顧諮商歷程是否有哪些在下次要留意或調整的,甚至有些時候我們要開立轉介單讓來談者去到合作的身心科診所,讓精神科醫生可以更快知道狀態,或者有危機狀況要通報等的這些,都是接案以外看不到的。

演講

演講更偏向宣導教育性質,主要由心理師的所學、實務工作所見觀察體會作為出發,雖然也會設計現場參加者的互動交流,但多以心理師講述為主。

演講的主題各有不同,常見的有「親子互動關係」、「情緒管理/壓力釋放」、「生涯發展」、「陪伴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自我價值自我照顧」、「社會比較」等。

帶團體

團體就會是由心理師帶領,讓來參加團體的成員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命)經驗更多。這時候就比較不會是由心理師講述,而是設計符合參加者的主題活動,讓成員可以輪流分享,成員間進行交流,心理師只是引發或者串接。

在團體中很容易可以體會到,「故事引發故事,生命影響生命」這樣的團體歷程。

很多時候,當人們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跟自己很相似的經驗(故事)時,會出現一種「啊,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原來我不孤單)的感受,也從中得到安慰,即便對方沒有直接對你說什麼。還有在團體中因為聆聽他者生命故事,而感受到一種共通的生命之流,身處同一個現場,也帶來有連結當下的感受。這都是心理師在團體工作中能做的。

但因為團體成員性質不一,比方兒童團體、青少年團體、婦女團體、新手家長團體、社會新鮮人團體就都很不同,也因此會針具不同成員屬性設計安排團體內容,而呈現不同的團體面貌。

帶課程/訓練工作坊

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裡頭,助人談話技巧、牌卡媒材使用、個案研討、輔導知能、創傷知情、性別平權工作等,都會是課程/訓練工作坊的帶領主題。

在設計工作坊時,不單單只是回應報名參加者的期待,也常常是一種對自己所理解的心理工作業的回顧、整理,也存在著教與學是一體兩面、互為影響的事,可以把專業認同的根扎得更深。

上述的這些,對於習慣一對一具隱密性質工作的心理師來說,要走出諮商室去面對人群,跟多數人一樣,上台前都是會緊張焦慮需要深呼吸安撫自己的。但越是這樣,能跟自己的緊張焦慮同在,面對自己的不安脆弱處,接觸自己很真實的部分,諮商心理師也是時時都要跟這樣的自己相處學習接受的呢。

沒工作時的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什麼?

(這部分以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們為例,無法代表全體)

跟所有的人一樣,工作不會是諮商心理師唯一的面向,但諮商心理師的這個工作,因為某些需要大量的接觸人們的心理狀態跟情緒,所以,如何把自己照顧好,盡可能地找到順暢運作的平衡,都是心理師在工作以外,要刻意關注的面向。

備課

(備課其實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又沒有實質的工作收入,所以還是把它放在工作以外的時間)

備課的心力時間成本其實很高,尤其是對第一次要談的主題跟對象,更是如此。所以除了初期是要累積經驗多磨練,不然大部分的心理師會逐漸聚焦在某些主題跟對象上。

進修

(進修其實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又沒有實質的工作收入甚至要付費,所以還是把它放在工作以外的時間)

除了有被要求6年間要累積至少120小時的繼續教育之外,心理師額外的用自己的時間付費參加進修的情況非常普遍。主要是人的複雜度很高,來談者帶進來諮商室談的範圍極大,談論的時間軸從過去發生的到現在正經歷面對的,再到未來的困惑期待等,都會是心理諮商可以談的內容。

不管從新手到有點年資,似乎每個階段都有學不完的東西,而在每個學習階段,也不單單只是進修受訓而已,也要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在專業發展上想聚焦深入的面向又是什麼,這些都是諮商心理師看重的內涵。

接受督導

(督導其實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又沒有實質的工作收入甚至要付費,所以還是把它放在工作以外的時間)

在諮商心理師的養成過程中,在實習階段就有督導機制,督導會陪伴實習諮商心理師討論接案遇到的疑問難題,協助提升接案能力。所以即便在拿到執照開始執業後,諮商心理師在接案中遇到問題,也仍會循著這樣的模式找資深心理師進行督導。

在心理師的這個行業裡,接受督導是一個很普遍的概念跟機制,也是我們看重來談者以及對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的一種展現。

撰寫文章

(撰寫文章其實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又沒有實質的工作收入,所以還是把它放在工作以外的時間)

雖然心理健康的重要,以及關注度有逐年升高。但在我們的社會,不熟悉不了解我們的人還是非常多,所以不只是散步後花園,我們很多的同業不管是新進或者前輩都很努力的用很多方式想讓心理諮商這項專業讓更多人認識,進而知道可以如何使用我們這項專業,能在生命感到疲憊、挫敗、自我懷疑、喪失自我價值感時,能讓我們有機會陪著走一段路。

撰寫相關文章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我們也嘗試著發電子報以及錄製podcast來傳達心理健康概念,來接觸更多人。

自我照顧

身為照顧人、聽人說話、感受理解來談者情緒情感的諮商心理師,回到自己身上,要能有意識到把自己照顧好,是重要的一部份。曾有前輩心理師說:「諮商心理師是否能自我照顧,是心理諮商專業倫理的一部分」。因為這會影響到一個諮商心理師是不是能有內在空間,給出安穩的承接。

多數的心理師,會用接觸大自然、旅行切換狀態、運動、投入興趣嗜好、建立有意義品質的人際互動、放空休息沈澱等的來進行自我照顧。心理師使用的方法,常常也在我們使用過覺得不錯有效的,鼓勵來談者嘗試的選項。

家庭生活

人都是需要跟人有連結,感覺到被支持才能走得更遠的。我們不只要看向遠方,也得要時時的回來看到此刻身邊的人,因為有他們好好的在我們身邊,理解我們的工作型態的獨特性跟意義感,我們也才更能去做想做的。

花時間跟家人相處,在相處當下專心的互動,當對方不理解時多一點的說明,當我們不理解對方時多一點的好奇探問,都是家庭生活最後可以成為滋養的來源。

結語

以上舉的這些例子,都很在散步後花園諮商心理師們的經驗呈現,取樣可能有所偏誤限制。但也希望就從這些描述中,讓對諮商心理師工作有好奇的朋友,能從一些小切片中認識這樣的我們。謝謝你的閱讀,以及對諮商心理師的好奇。

你可能也會喜歡...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