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事治療取向中,情緒不被視為需要控制或壓抑的問題,而是一種內在的保護訊號。這篇文章透過實務案例與敘事觀點,揭示情緒如何成為理解一個人故事的入口。文章也介紹了情緒運作的兩種路徑──「不理解情緒」所引發的斷裂循環,以及「理解情緒」所帶來的內在韌性,並介紹如何運用情緒對話卡作為工作媒材,協助人們重新與自己的感受連結,發展出穩定而深層的自我關係。
壓力情緒
-
-
全部壓力情緒家庭與親密關係心理諮商與療癒自我照顧愛自己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害怕失敗、無法休息、壓抑情緒?這些都可能是「努力換愛」留下的後遺症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9 views總是覺得「還不夠好」就不能停下來?在「努力才配得愛」的教養中長大,可能讓你害怕休息、否定自己、難以表露脆弱。本篇深入解析努力背後的情緒壓力與內在信念,提供具體方法帶你從自我批評與內耗中抽身,學會照顧自己,理解童年傷痕,並與父母的價值觀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你不需完美,也值得被好好對待。
-
全部壓力情緒心理諮商與療癒自我照顧愛自己認識心理諮商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情緒管理並非壓抑情緒】眼淚不是退步,而是療癒的證據:寫給那些總是逼自己「沒事」的人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13 views「我以為我早就沒事了,怎麼還會哭?」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一直努力堅強、習慣壓抑情緒的朋友心聲。眼淚不代表你退步了,而是你終於允許自己誠實地感受。這篇文章,寫給總是逞強、不願讓人擔心的你。透過心理諮商的陪伴,以及五個日常練習的方法,邀請你慢慢走上看見自己、心疼自己的路。
-
全部壓力情緒家庭與親密關係心理諮商與療癒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他不努力,我更難過」——「努力至上」的控制型父母焦慮,讓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26 views當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你是否也感到無力與挫敗?本篇文章將帶你看見,當「努力」變成唯一標準,對孩子的身心與親子關係可能造成哪些影響。透過實際案例、父母心態解析與練習解方,幫助你從「逼孩子努力」轉為「陪孩子理解自己」,一起走出焦慮、重建信任。
-
總是陷入內耗、自我厭惡,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停不下來?這篇文章將帶你看懂內在批評的根源,為何它常偽裝成「為你好」的聲音,並透過心理師的專業引導與身體練習,幫助你走出無止盡的自我懷疑,重新建立與自己的溫柔關係。
-
孩子常頂嘴、不聽話,讓你又氣又無助嗎?本篇文章協助家長看懂叛逆期行為背後的求助訊號,理解孩子其實不是「故意惹怒你」,而是正在經歷內在轉變與自我探索的過程。諮商心理師以實務經驗,剖析常見的「說謊、逃家、偷東西」等行為意涵,並提供四大有效陪伴方法:傾聽與同理、設定界限、重視關係、情緒修復,幫助家長從衝突中走向理解與連結,化叛逆為親子成長的契機。
-
當孩子進入叛逆期,親子溝通常常陷入「越講越氣、越氣越吼」的惡性循環。這篇文章聚焦在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提供5種溫和但有效的說話方式,幫助父母在情緒快要爆發時,也能打開對話空間。重點不在於「說了多少次」,而是「怎麼說」與「何時說」──例如情緒來時先停下、用具體語言表達界線、分享感受而非責備、選擇適當時機談重要話題,以及以「邀請參與」取代命令。
心理師提醒,叛逆期孩子不是在反對父母,而是在練習獨立與自我主張。若父母能放下掌控、練習陪伴與理解,孩子將更願意靠近與傾聽。溝通需要練習,當你願意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與孩子對話,便是在為親子關係打下信任的基礎。
-
焦慮型依附的人容易在感情中患得患失,過度在意伴侶反應,導致關係緊張。本篇文章幫助你理解焦慮型依附的成因、特徵及影響,並提供實用的方法,讓你學會穩定情緒、建立健康界線,提升關係的安全感。
📌 愛應該讓你安心,而非焦慮。一起學習在關係中找到真正的穩定與幸福!
-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指的是即使擁有客觀成就,仍然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被「揭穿」。這種自我懷疑可能來自童年經驗、內在批判聲音,以及過度關注自己的不足。社群媒體與比較文化加劇了這種不安,使人忽視自己的努力與價值。
擺脫冒牌者症候群的關鍵在於改變內在對話,學習肯定自身付出。我們可以練習在否定自己之前,先確認是否已經盡力;辨別內心的批判聲音,區分哪些話語來自自己,哪些是他人強加的;並允許自己承認「我真的做得很好」。你不是冒牌者,你只是還不習慣相信自己。那些你以為的『假』,其實都是真。
-
「你喜歡你自己嗎?」如果有人這麼問你,不知道你會怎麼回答?喜不喜歡自己背後的概念,也就是自我認同。這一篇文想探討的是,如何把外在成就肯定跟對自己的喜歡脫鉤,也就是,那些我所追求的目標一樣可以追求,我知道我會繼續努力達成,但,即使還沒抵達最終成就,我都還是可以喜歡自己,認可自己。能喜歡自己,是一種很好的生命狀態,雖然這件事不容易,但卻非常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