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淑眞諮商心理師
「有沒有更輕鬆又能賺錢的方法?」
「為什麼非得這麼累不可?」
「好想乾脆辭職不幹了!」
面對工作壓力或倦怠時,許多人心中都曾冒出這些掙扎的聲音吧?這樣的感受再正常不過了。當日子被忙碌、焦慮填滿時,我們不禁會想,如果生活少一些瑣碎、多一些自由該有多好。
壓力,有時就像一位甩也甩不掉的難纏同事,時刻纏繞著我們,卻又不得不與它共處。
工作壓力真的是無法擺脫的敵人嗎?
壓力的真相:它不是敵人,而是指引
我們常說「壓力太大了」,彷彿它是一個無法戰勝的強大敵人。
然而,壓力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生命經驗。它固然讓人緊張,卻也可能是我們潛能的催化劑。
工作,除了是賺取生計的方式,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平台——讓我們去思考,我希望以什麼樣的姿態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當壓力出現時,試著先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的身心有多大的彈性去適應這些挑戰?
• 這份工作是否符合我的價值觀與人生方向?
這些提問,或許能幫助我們跳脫一味逃避壓力的慣性,反而將它視為內心的提醒——一種指向深層需求的信號。
當壓力過大時,它可能在輕聲對我們說:
• 你是否過度投入工作,忽略了生活的其他面向?
• 是否忘記了照顧自己的身心需求?
• 需要重新調整工作節奏、尋求支援,甚至反思當前的人生選擇嗎?
壓力的存在,不是為了擊敗我們,而是提醒我們:生活不該只被工作填滿。我們需要學會在多樣的角色與面向中找到平衡,找到一種和諧的節奏,讓身心都能自在呼吸。
小莉的故事: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
小莉是一位行銷專員。一天早晨,她剛踏進辦公室,便被主管指派了一項高難度的任務:在短短三天內完成一份全面且出色的提案。同時,客戶的電話接二連三地響起,滿是抱怨與不滿,讓她的情緒更加沉重。而身邊的同事各自忙碌,沒有人主動提供協助。小莉感到脖子僵硬、頭腦昏沉,晚上甚至輾轉難眠。她試圖鼓勵自己:「撐過去就好了。」但這樣的壓力循環日復一日,讓她感到疲憊不堪,對工作的熱情逐漸消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否繼續待在這個環境中。
當壓力超出負荷時,身體如何回應?
許多人可能對小莉的感受深有共鳴。白天在忙碌與焦慮中高速運轉,回家後卻癱軟無力,甚至感到憂鬱與挫敗。這樣的狀態,其實是身心失衡的結果——在過度活躍與極度低迷之間來回擺盪,難以找到穩定的節奏。
三種高壓情境下的「生存反應」類型
高壓的工作環境、不友善的人際關係、苛刻的客戶需求,都會向我們的身體發出威脅信號,觸發一套自我保護的「生存反應」。這些反應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 戰鬥反應:迎面直擊壓力,例如選擇與他人爭辯、回擊批評,或者全力以赴、不敢稍作喘息。
2. 逃跑反應:試圖避開壓力來源,例如拖延不擅長的工作、逃避與人接觸,甚至辭職尋求解脫。
3. 凍結反應:無法即時應對壓力,例如開會時腦袋一片空白,或面對責罵時選擇沉默。這種反應經常被誤解為「無所作為」或「無能」,但事實上,這是身體在極端壓力下的無意識反應。
這些生存模式是我們本能的保護機制,然而,當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身心就會陷入耗竭,進一步影響我們的效率與生活品質。
「情緒反應」的背後故事:當情緒被觸發時
讓我們再看看職場上的另一個場景:
小李是一位細心認真的員工,習慣將自己的工具箱整理得井井有條。但某天,同事小張在一項緊急任務中借用了他的工具箱,卻沒有將工具歸位,導致小李發現後氣得不行。他憤怒地對小張說:「你怎麼能這樣?完全不尊重我!」而小張則不以為然地回應:「不就一個工具箱嗎?你至於這麼激動嗎?」這場爭執讓小李覺得委屈,也讓小張認為小李太過情緒化。
這樣的衝突,不僅與當下事件有關,更可能觸及了雙方過去未解的情感創傷。
壓力事件常是「引爆點」,將過去的傷痛或不安帶回眼前。
當同事間的背景與價值觀差異明顯時,未被處理的情緒容易浮現,進一步加劇矛盾。
這些反應,與一種稱為程序性記憶的身體記憶密切相關。程序性記憶儲存在我們的身體中,透過生理反應來指引我們靠近安全的事物,遠離潛在威脅。雖然它多數時候是無意識的,但卻深刻影響我們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與行為模式。
當我們學會與壓力共處,身心才能真正找到平衡。
無論是小莉的疲憊,還是小李的憤怒,壓力與情緒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訊息——提醒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內心深處的渴望。學會理解自己的反應背後隱藏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在壓力之下找到更多的平靜與力量。
探索減壓的核心方法:創傷療癒與身體經驗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需要戴上「社會面具」,迎合那些從小就內化的行為準則,比如:「動作快一點」、「不要哭」、「要有禮貌」。這些聲音或許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常無意識地用它們來規範自己,也可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他人。
但當我們追隨這些規範時,有時也會忘記傾聽內心和身體的需求。這些要求可能限制了我們自然的節奏,壓抑了內在的情緒能量。隨著時間推移,許多看似微小的經驗──被忽視、失敗、受批評──就像滴水石穿般累積,與重大事件一樣,可能成為情感創傷的一部分。
在職場這樣充滿挑戰和刺激的環境中,這些未解的創傷容易被激活,轉為壓力,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然而,壓力並非無解,透過身體經驗療法,我們能重新與身體連結,釋放壓抑的情緒,幫助自己找回內在的韻律和平衡。
「不快樂」是身心發出的訊號
當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身體與情緒會開始「說話」,提醒我們注意。例如,你是否曾感到持續疲憊,明明睡了一整晚卻依然沒有精神?或者,對過去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經常頭痛、失眠、感到情緒低落?這些表現並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身心告訴我們:壓力已經超出了承載範圍。
這時,我們需要暫停一下,傾聽這些訊號,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是否忽略了身體需要的休息?是否過度投入工作而失去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這些不快樂的感受,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調整步伐,強化身心的承載力,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未來的挑戰。
創傷與工作壓力的隱形聯結
創傷不一定是重大事件,許多日常的微小經驗,也能深刻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壓力反應。尤其在工作環境中,當主管的一句批評或同事的冷淡態度觸動我們內心時,那些過去未解的情緒可能再次浮現,讓焦慮與不快樂變得更加強烈。
職場的競爭與責任感,常讓我們不自覺地加重對自己的要求,害怕失敗或暴露弱點。為了避免痛苦,我們可能選擇掩蓋情緒、回避問題,甚至過度壓抑內心的聲音。然而,這些應對方式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壓力,反而可能讓我們陷入過度警覺或身心疲憊的惡性循環。
要走出這種循環,我們需要:學會正視自己的感受,承認壓力與創傷的存在,並透過適當的方式釋放壓抑的情緒。例如,透過身體經驗療法,我們可以逐漸找回身體的智慧,感受安全與穩定,重新建立與自己內心的聯繫。
找回生活動力的三個步驟:溫暖陪伴中的自我探索
第一步—接納壓力:傾聽內心的聲音
減壓的第一步,就是接納壓力的存在,並允許自己感受那些情緒波動。試著以溫柔的心態,將壓力視為提醒,而非敵人。以下方法能幫助你開始這段探索:
情緒覺察
每天花幾分鐘,安靜地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試著記錄下來,無論是疲憊、焦慮,還是快樂與平靜,這些都是內心的訊號,值得被看見。
辨識壓力來源
找出那些讓你感到壓力的事件或情境。它可能是某個緊迫的任務、一場會議,或是內心對自己的苛責。將壓力具體化,可以避免它們模糊地擾亂你。
第二步—釋放壓抑情緒:與身體重新連結,緩解工作壓力
在職場中,我們常被要求承受高強度的壓力,無論是趕不完的截止日期,還是來自主管或同事的期望。這些壓力容易累積,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身體反應。當我們感到無力、麻木,甚至無法感知身體的需要時,可能就是壓力超載的警訊。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透過身體經驗療法,幫助自己重新連結內在力量,釋放壓抑的情緒,逐步恢復身心的平衡與活力。
以下幾個簡單的練習可以融入日常,作為緩解壓力的實用工具:
輕拍或自我擁抱來穩定神經系統
- 步驟:用雙手輕拍手臂或大腿,節奏緩慢且有韻律,感受皮膚的觸感與溫暖。或者,用雙手抱住自己,感覺到身體的支持與安全感。
- 應用情境:當你在工作中感到焦慮,或面對批評時,這種練習能迅速帶來穩定感,幫助你重新專注。
想像或觀察讓你感到安全的事物
- 步驟:讓身體穩定,閉上眼睛想像一個讓你感到安心的景象(例如一片寧靜的湖水、一座茂密的森林),或者選擇專注觀察身邊靜止的物件,留意它的顏色與形狀。
- 注意你的呼吸是否變深,心跳是否放緩。
- 應用情境:在面對重要簡報或挑戰任務前,這種練習能帶來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感受身體與地面的接觸
- 步驟: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感受地板的支撐力,留意身體與椅子接觸的壓力點。你也可以輕輕搖晃身體,找到一個穩定而舒適的位置。
- 應用情境:當你感到因繁忙的工作流程而不知所措時,這項練習能幫助你重建穩定感。
透過感官連結當下
- 步驟:用視覺與聽覺回到當下,緩慢地環顧四周,觀察周遭的顏色、光線,或細聽環境的聲音(如空調的低鳴、鍵盤的敲擊聲)。注意自己在這些感官經驗中的放鬆感受。
- 應用情境:當你感到壓力無處發洩時,這種方法能讓你緩解內在的緊張,並幫助自己更好地與環境連結。
用這些簡單的方式,讓身體成為你釋放壓力與情緒的堅韌容器。當你與身體重新建立聯繫,你將發現,自己的內在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可以溫柔地帶你走過每一個挑戰,找回生活的動力與平衡。
第三步—重建平衡:重新定義快樂與動力
釋放壓力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擺脫不適,更是為了找回生活的快樂與前進的動力。這是一段溫柔而有力的過程,它需要我們重新定義「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 首先,設立可行的目標很關鍵。我們常被完美主義推動,總是想要超越自己的極限,但這可能反而讓壓力持續累積。學會專注於每一天的小成就,例如完成一項任務、和同事交換一個真誠的微笑,都是生活中的小亮點,值得我們去珍惜。
- 其次,找到讓心靈充電的方式。探索一項興趣愛好,無論是彈奏一首動人的樂曲、靜心繪畫,還是去大自然中散步,這些活動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新的能量與意義。
- 最重要的是,建立支持系統。當壓力無法單靠自己化解時,尋求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參加支持性社群當是一種力量的來源。這些關係不僅讓我們感受到被理解,也能讓我們更加堅定地面對壓力。
結語:擺脫壓力,重啟身心連結
在現代的工作環境中,高壓和緊湊的節奏往往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失去連結。我們習慣了追求外界的認同,卻忘記了身體與情緒也需要被傾聽。長期忽視這些需求,可能導致疲憊、情感疏離,甚至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但好消息是,我們隨時可以選擇重新開始。學習傾聽身體的訊號,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以健康的方式調整壓力,是一條回歸平衡與力量的路徑。當我們能從繁忙中暫停,並與自己的內在建立穩固的連結時,會發現不僅壓力能更容易應對,快樂與韌性也能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請記得,壓力不是敵人,而是我們成長的助力;而快樂,也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一點一滴的日常積累。當我們變得更有調適能力時,即使面對壓力,也能同時保有快樂與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