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惠英諮商心理師
「孩子還小,為了孩子能有完整的家…我必須…」
「我想我是上輩子欠他的,這輩子還完就…」
「他只是一時失控,他好的時候還是對我很好的…」
「我年輕時就嫁給他了,我害怕、我不知道如果離開了他,我該怎麼辦…」
「我從來沒有工作過,一直依賴著他…」
「小時候我的爸媽就是這樣對待我的,所以…」
「我想我一定有些什麼地方做不好,才會惹他生氣…」
「我只要夠努力和忍耐、他會改變的…」
「我怕家人擔心,也怕如果離婚讓家人沒面子,所以….」
上述這些對話,是心理師在諮商室裡常聽見的當事人心聲。明明遭受婚姻暴力是一件痛苦不可容忍的傷害,但當事人往往因為很多其他的原因理由,而選擇忍耐。更難受的狀況則是,忍耐久了之後,就更困難離開,最後身心受創到無力改變,只能一直默默接受這樣的不當對待。
但其實,如果觀念改變了,有心理師的陪伴討論,釐清受困在婚姻暴力中卡住的盲點是什麼,去探索背後深層的原因,同時找到可以保護自己的做法,人生裡頭真正想要的平靜幸福,是有機會可以靠近的。
畢竟,「家」,應該是每個人安全、溫馨的避風港。
然而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資料顯示,近五年來的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通報事件,從108年的63,902 件到112年共有 81,399 件,可見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通報事件數是逐年增加。相信真正遭遇到暴力的實際人數比通報出來的還要多,在傳統「家醜不可外揚」的情況下,甚至有些外表看來光鮮亮麗、高社經地位的女性在遭遇家庭暴力時,因為覺得太難堪,反而更困難求助。
這些處境都讓人好心疼。雖然在各種媒體版面不斷宣導家庭暴力零容忍,但真正遇到時那種無助又有諸多考量,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心情,都是心理師在諮商中常常聽見感受到的心情。
我們很希望,當任何人遇到婚姻暴力時,都不是一個人面對,而是尋求協助,不管是社福單位的社工或者心理師,都有人陪伴著去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算是婚姻暴力嗎?以下我們來從法律的定義,以及哪些行為就算是婚姻暴力的類型來看看:
婚姻暴力的範圍
家庭成員間發生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的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就是家庭暴力。
甚至情侶關係,但如果有遭受到對方肢體或精神暴力,就可以向法院聲請民事保護令,尋求相關單位協助與保護。
以家暴法來說,下面所提的對象都是屬於家庭暴力防治法所保護的範圍:
- 配偶或前配偶。
-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 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此類型對象是指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親密社會互動關係之一般男女朋友或同性伴侶,雖然並非家庭成員關係,但亦可聲請保護令。
- 看見或直接聽聞家庭暴力之兒童或少年。
婚姻暴力的類型
身體層面的家庭暴力類型
虐待、遺棄、押賣、強迫、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職業或行為、濫用親權、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包括有鞭、歐、 踢、捶、推、拉、甩、扯、摑、抓、咬、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或使用器械攻擊等方式。
精神層面的家庭暴力類型
- 經濟控制: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強迫擔任保證人、強迫借貸等 惡性傷害行為。
- 言詞虐待:用言詞、語調之方式對被害人進行脅迫和/或恐嚇,以企圖控制被 害人。如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 使用暴力等。
- 心理虐待:如竊聽、跟蹤、監視、冷漠、鄙視、羞辱、不實指控、試圖操縱 被害人等足以引起被害人精神痛苦的不當行為。
- 性虐待:強迫性幻想或特別的性活動、逼迫觀看性活動、色情影片或圖片等。
該如何擺脫不利於己的特質,避免自己成為婚姻受暴婦女
婚姻暴力是在情感關係及生活空間,都極為親密之伴侶間所發生,而且通常一旦發生就會重覆出現並會形成一種長期持續的模式。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長期受虐的婦女之所以無法脫離丈夫的理由之一,是因長期在受虐下產生了「習得的無助感」,受到婚姻暴力的婦女,雖然不滿意受虐的情況,卻習慣消極的認為不管做什麼努力,都改變不了受暴的現況。
因此要擺脫習得無助感的重要前提是:要擺脫掉自我易受暴的特質,為自己建構強大的力量。
提高自我價值感
如果你很容易貶抑自己、凡事習慣自責、內咎、低自尊、缺乏自我意識及自保能力、過度依賴伴侶及他人等;或是過低的自我概念,習慣認為一定是自己的錯,才會引發婚姻暴力事件。
這些貶抑自己的心態,都更容易落入傳統的男尊女卑的偏頗中,也會偏離健康的關係互動。因此學習提高自我價值感是很重要建構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避免孤立與社會脫節
生活封閉孤立,很少和朋友、家人聯繫,遇到問題時很難找到可以提供協助的支持系統,習慣和社會脫節與隔離等都是不利的婚姻生活型態。
即便是全職媽媽或家庭主婦,千萬不要因為家庭或照顧小孩就封閉了,要有意識的擴展自己的生活圈,去建立媽媽圈或者運動休閒圈的朋友,都是重要的。
修復原生家庭的受虐經驗
諸多研究指出,童年曾目睹母親被父親毆打者,或者自己曾經是兒童虐待事件中的受虐待兒童,都是遭遇婚姻暴力的高危險群。因為人類是很容易偏向有熟悉感的互動,即便心裡很清楚不願意再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卻又難以真正擺脫。
而只有真正的去面對過往不佳的原生家庭成長經驗,才能打斷某種無意識的掉入某種毒性關係互動中的循環。
更重要的是,從過去的傷痛中,豐厚自己能從生命幽谷中爬起的韌力。當遭遇婚姻困難時,能建構主動、積極的找到問題解決方法,不再沉默消極、忍受痛苦。
提高婚姻相處的敏感度、避免具攻擊性
在面對婚姻暴力的情境中,即便做錯事的是對方,而受傷害的自己。但為了要保護自己不遭受更大的傷害,要能判斷婚姻關係中,那些風吹草動會是導致生命危險,學習去避開,或者冷處理都是重要的自我保護能力,而不要跟對方若入是非對錯的爭執中而擴大危險。
學習辨識施虐前兆與預警性的風險,同時要避免在言語上或行動上有挑釁、引發他人憤怒的可能,要記得:即便對方是錯的,但保護自己才更是當下重要的選擇。
培養自我獨立的能力
有部分人對於婚姻生活的想像,是期待在婚姻中找到一個被認同的歸屬感,也因為會是是以家庭、伴侶、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但久了之後,也會演變成非得要跟家庭綁在一起的模式。
但其實,即便走入婚姻,都不要忘了自己也是個「獨立的個體」,千萬不要在婚姻生活中全然沒有了「自己」。
所以,婚姻生活中也要獨立自主的能力,避免在經濟、心理上都要依賴他人才能生存,也是提高自我價值感很重要的作為。
如果遇到婚姻暴力時,該怎麼保護自己?
暴力行為是零容忍的,一但關係中產生了暴力現象,不只衝擊到自己身心受苦受害,對於下一代也會帶來極大的陰影,過去那種為了孩子隱忍的思維,盡力地維持一個家的空殼,在許多臨床研究中證實這對孩子不會更好,反而會造成孩子的恐懼、不安,甚至出現身心症狀。
所以受婚姻暴力威脅的婦女必須正視自己的現況是處在風險中,不但需要學習自助更要勇敢向外求援。不只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孩子!
尋求公權力介入
報案、申請保護或訴訟、調解等法律諮詢都是公部門可以提供協助的。
當出現家庭暴力時,內心一定會非常混亂,要考慮的事情非常多。但請記得「隱忍不會帶來改變」,暴力行為是不應該容忍的,當面對婚姻中發生暴力事件時一定要勇敢的報警及通報,透過110或113專線來尋求公權力的介入與協助。
尋求醫療系統協助
醫療系統可協助的範圍,包含身體驗傷、診斷、心理治療等。
透過醫療系統的協助,除了保護身體與免於繼續受傷害及尋求精神修復協助之外,相關的醫療證明也是一種蒐證,對於日後法律訴訟上也是很重要與不可缺少的步驟。
尋求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尋求協助
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都可以提供協助,防治中心皆配置社工人員協助被害人,提供庇護安置、法律協助、醫療補助、經濟扶助、心理諮商輔導或就業輔導等服務。
在心理師的實務工作經驗中所知,目前台灣的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已經建構非常完整的通報系統與協助方案,所以只要個人願意走出暴力的威脅,都能獲得妥善的後續相關協助。希望身陷困境中的你,可以勇敢求助。
擴增法律、婚姻、親職各方面知識,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需要釐清是否離婚,對子女監護權的爭取及了解暴力對目睹孩子的影響與傷害,各方面的衡量都是重要的。
不管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在這個過程知道越多相關的法律或親職教育陪伴的知識,都會幫助自己更好地做出判斷,更能慢慢修復婚姻暴力帶來的創傷,不管是自己的,或是孩子身上的。
重建支持系統,提升心理韌性
編織個人支持網絡避免陷入孤立無援的封閉狀態
拓展人際互動、學習與外界接觸,認識朋友、避免孤立與隔離的狀態,重新建立對人的信任,以及找到可以親密支持自己的對象朋友是需要而且重要的。
重新自我探索與了解,面對與滋養生命課題
透過諮商資源學習認識自我與紓解情緒及壓力,幫助自己走出受虐的陰影、重建自信等心理創傷治療的需求。
學習獨立自主,避免過度依附他人
長期來說,需總和考量目前生活能力、未來是否就業、工作技能訓練、就業媒合等經濟扶助與生活規劃等 ,以及暴力風險下緊急安置或短、中、長期庇護安置之需求。即便有社會資源的幫助,也要學習獨立自主,才能真正走出屬於自己想要的路。
最後心理師想要對你說
請花時間學習:成為自己的安全堡壘,向婚姻暴力勇敢「Say No」!
是的沒錯,要能壯大自己的身心能量,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安全堡壘,這都是需要「學習」的。並沒有人天生就會,本來就做得到。
在學習的路上,剛開始都會覺得是孤單艱辛的,請記得尋求專業資源,不管是社政單位,或者心理師的協助,讓自己有人可以陪,有人可以商量討論,是非常需要的。
自己的幸福請交到自己手上,勇敢的去爭取,這是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當今社會已是性別平等,人與人之間都需要互相尊重的世代,在知識爆炸的洗禮下,我們都要能提高醒覺不斷為自己賦能,除了不讓自己陷入迷思,沉浸在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的夢幻中,也要讓性別不平等的暴力行為在婚姻關係中消失殆盡,因此我們都要學習,除了要修練自己的性格不具備受暴婦女的特質外,也要清楚理解倘若不幸陷入婚姻暴力危機,應當勇敢「Say No」!也要清楚自己當下的需求,去建構有效的求助步驟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