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諮商與療癒 敘事治療取向督導內涵介紹

敘事治療取向督導內涵介紹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0 留言 27 views

文/ 黃馨慧 敘事取向諮商心理師

敘事治療運用在專業人員的督導工作上,所秉持的核心態度是「視所有來談者、受督者為他生命的主體」。

所以會透過來來回會的徵詢與對話歷程,形成一種合作關係,更多的是並肩同行,讓受督者來告訴督導,想要如何被陪伴著去形塑出受督者他自己想成為的「諮商師/專業助人工作者」是什麼模樣,而這個模樣裡頭,可以放得進去受督者的特質、渴望、專業認同、自在舒服,而不只是專業角色的框架。

你身上沒有的東西,你給不了人。

所以,這個「被陪伴著成為」的歷程,更為珍貴重要。

如果專業人員在受訓練的過程,不斷的被教育告知要如何如何對待人,而自己卻缺乏這樣的被對待經驗,比方說「陪伴的重要」這件事許多人在說,但如果回到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卻不曾有過被深刻陪伴的經驗。那麼,不斷的被要求要做到陪伴人,就會變成是一種要求跟應該,是頭腦的聲音,知道要這樣做才是好的對的,卻不見得真正知道「陪伴裡頭真實的內涵」,因為沒有真正體驗過。

所以,在敘事治療的督導模式中,除了提升專業能力、促進個案的福祉之外,更想提供創造的是一種「好好被對待」的經驗,讓受督者經驗過後,再帶著這樣的經驗回到助人工作場域,好好的對待人。

同時是帶著對自己在專業上被整理過的「在地性知識」回到助人工作場域,知道自己在特質能力上,最能做到的是什麼,以及身上的限制又是何在的各種確認。這也是個對自己專業狀態,從模糊未知到已知的歷程。

如果,你對這樣的督導取向感興趣想多了解,歡迎繼續閱讀文章。

怎麼樣的受督者需求,適合敘事治療取向督導?

想經驗並學習敘事治療觀點的受督者

敘事治療就是一個必須經驗才能領略其中的學派,如果光是靠閱讀文字接觸過敘事治療,覺察自己是喜歡的。那麼,可以考慮進一步運用這樣的督導模式,進入敘事治療的場域中,靠近並且從中體會學習。

想建構「在地性專業知識」的受督者

「在地性知識」對比「專家知識」的不同,在於「在地性知識」是從親身經驗過的生命經驗去萃取整理成知識觀點,而「專家知識」則是學習的範本榜樣。兩者都是重要的知識基底,不需要用好壞對錯的觀點來看。但因為心理諮商的陪伴歷程中,我們視諮商心理師(治療師)為其中最具影響的工具,所以諮商心理師去梳理自身的生命經驗,探索自己的偏好、特質與限制相對重要。

所以在敘事治療取向的督導中,也會從「在地性知識」的切入點,來協助受督者也能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整理建構具有「在地性知識」的專業工作架構,這個架構是從你身上整理發展出來的,是實踐操作過的經過消化的知識,而非只是依循書本理論。

面對主流文化觀點無所適從的受督者

身為助人工作者在社會中行走,不免會接收到許多大眾、主流文化中對專業人員的標籤、刻板印象、期許或者某種專業形象掛在身上。而這些主流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都會被帶進去諮商室跟來談者工作,比方多數人可能會用醫療模式來看待心理諮商,期待去心理諮商就可以被治療好。但其實,諮商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探索」‘「釐清」、「經驗有品質的對話互動」以及「被陪著去發展能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與答案」。如果不去意識到主流文化的影響,就也會無意識地想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最後不知道該把重點放在哪裡,跳來跳去並且感覺無所適從。

如果能在督導中有機會去辨識主流文化在自己身上帶來哪些影養,也釐清當這個影響在的時候,是否能對專業工作帶來幫助?若是沒有幫助,那我們也許可以發展不同的思維跟策略來對應。

敘事治療督導特點與風格

就跟諮商心理師一樣,每一個諮商心理師因著看重的點、養成訓練經歷、性質的差別,會帶出不同的諮商風格,有的特別重視關係,有的則重視情緒經驗。所以對我來說,因為長期接受敘事治療以及後現代國際合作實踐認證課的訓練,這也形塑了屬於我怎麼看人、怎麼思考專業助人工作的觀點,以下且來說說延伸出來的敘事取向督導過程中隱含的特點及風格:


視受督者為專業建構的主體

協助受督者提升其提供心理諮商服務的專業能力,是督導過程中的重要目標。然而,在各種實證研究以及實務經驗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諮商師/專業助人工作者」本人就是在這個對談歷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容器」,其狀態思維都牽動著整個會談的發展走向。

所以如何回到受督者本人身上,有人陪伴著去看見自己價值觀、觀點、思維,檢視這些內在狀態如何被自己帶進去諮商室影響諮商是重要的核對檢視。而不只是這樣,在督導過程中,不只要看見限制,更需要的去看見「資源」、「擅長」,甚至於對助人行業的「初衷」與「信念」也不可或缺。

在這個過程中,協助受督者建構富含著「在地性知識」的專業架構風格,並且在其中確認,將有機會幫助受督者認可自己身上已經有的累積,那是一份重要的資源,而非只有不足。

以互為主體的方式進行

在督導過程的互為主體,也是一種示範,示範如何對待人,示範真誠的關係如何建立,示範透明化,也示範如何從「諮商師/助人工作者」專業角色的刻板印象完美期待中鬆綁。

經驗,是非常可貴的,因為我們常常都是在經驗過後,才能真的知道那是什麼。

檢視主流文化觀點帶來的影響

在敘事治療中的重要理論為「社會建構論」,那指的是,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以爲、認知、觀點,其實都是從小被教導、看著他人的樣子而學習內化到的,這樣的過程即是所謂的「社會建構」過程。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困住時,如果有機會回過頭來去檢視在那個卡住的背後,是什麼樣的主流文化觀點在影響我們,將有機會讓我們回過頭去看見被形塑的背景脈絡,梳理這些文化或家庭帶來的主流文化觀點,而非全然自動化的照單全收,並且會因此而帶來鬆動,最後可以重新決定走向。如同敘事治療所看重的,「人可以是創造自己生命故事版本的主人」。

在過程中同步示範敘事治療的態度與技巧

在敘事治療的養成訓練中,能看著老師、前輩們做現場訪談示範,往往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最滋養,也最深刻的部分。這些老師、前輩們在我們眼前,親身示範他們是如何「實踐」他們所說的。

敘事治療是一個實踐的學派,因為實踐會帶來另一種踏實的底蘊,也是建構專業認同的重要基底。

所以,在督導中示範敘事治療的態度與技巧,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敘事治療督導流程

以下為大致的督導對話流程,每次都會因為受督者的需求,以及時間長短(60~90分鐘不等)而有不同配重比例的調整。

探詢受督者討論主題及需求

每位受督者在每一次督導中想談的主題跟需求都不同,常見的討論主題為:個案概念化與諮商困境討論、紀錄撰寫視角、諮商中的自我議題的覺察、諮商架構的推進與發展、敘事治療取向視角與技巧、專業人員的自我照顧、如何與系統合作、諮商關係的建立等。

在每次督導的一開始都會先探詢受督者在專業工作歷程遭遇的困境,以及想被協助提升的面向。

受督者摘要簡述諮商歷程

從受督者的視角來摘要簡述諮商歷程,督導也會在這個過程透過探詢對話,用好奇式的探詢來釐清細節,也藉此進入到受督者所提的諮商情境中,在過程中同步的去理解觀看個案以及受督者的狀態。

(視情況由受督者口述接案歷程、提供錄音/影片或逐字稿進行)

討論受督者的專業架構運作

在聆聽受督者的接案歷程中,會探索受督者自覺卡住的點、困惑,甚至於是接案後的反思。從這些思維中,會有機會看到並且反映受督者的偏向(著重的切入點)、怎麼思維這個個案工作,他的熟悉與擅長的工作方法。這些都是受督者身上的資源,也值得被好好看見,同時反映給受督者知道。

我們在確知自己身上有什麼後,再來好好觀看那些卡關點。這也會帶來一種對自己的看見,這份看見對專業人員來說,也將帶來心理上的穩定,畢竟在諮商過程中,我們都在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所以這份確認是重要的自我認同來源。

這也回到敘事治療的哲學觀:「人不會只有問題故事,在每個問題故事的旁邊,都有支線故事的入口。」,而這份相信則需要時間反覆的經驗與練習。

敘事治療介入策略之示範與演練

講解敘事治療視角架構

在督導過程中,會就受督者該次所提的討論內容,想討論的面向,結合內涵敘事治療哲學觀視角,去說明從敘事治療的觀點、技巧、心法會如何看待與回應受督者所提的諮商情境。

敘事諮商技巧示範與演練(視情況)

在時間架構允許的情況下,若有需要,督導可以提供敘事諮商技巧的示範,以及演練。

總結督導歷程與核對

在後現代取向的治療哲學觀中,專業提供者不假設自己的「知道」是真正的「知道」,所以我們發展對話,並從對話中去跟來訪者/受督者釐清與核對。

而在督導歷程中,受督者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受督者在督導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是否有被回應到想知道的,都會是在結束前會保留些許時間,進行核對確認。

最後說說

在寫這篇文時,有爬文看到不少心理師在養成路上,發展出強烈的「督導焦慮」,其中一個處理方式則是針對「督導」做功課,去了解督導的風格、理解督導如何進行,以及在督導的取向架構,會有幫助減輕督導焦慮。

延伸閱讀: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5/12:尋找適合自己的督導,面對督導焦慮

願這篇文給予對敘事治療取向督導感興趣的專業夥伴,在考量督導取向或選擇上有所幫助,並降低做功課的負擔。若有任何寫得不夠清楚,還希望多知道的地方,都歡迎加入後花園官方LINE帳號詢問。

你可能也會喜歡...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