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與「高產出」的時代,不少人都有過「睡不好」、「失眠」的經驗。若是偶而出現的狀況,那麼隔天用午休或早一點睡來補回來就可以,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非常的受「睡不好」、「失眠」而困擾,畢竟人只要一睡不好,不管是心情、工作表現、身體精神,甚至於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會影響到。
若有長期睡不好的困擾,尋求身心科、精神科、家醫科或神經內科都可以獲得醫療上的專業協助。
而在這一篇文裡,心理師則是想從整體的身心狀態視角,來談該如何在生活裡覺察那些會導致自己睡不好的慣性模式,追求的不只是可以睡得好,而是更核心的身心安穩,才是最為根本的調整目標,。
腦袋一直想事情睡不著?失眠的實際案例分享
案例一:「小珍是個自我要求高的人,從事活動企劃工作以來,總是被主管稱讚事情交到她手裡就是放心,因為小珍會把每個活動的細節、流程都設想得很完整周到,這對她來說是一貫一來做事的標準,也因此她經常在下班後也都還在想工作的事,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不能有任何出錯,因為一旦出錯對小珍來說會有很強烈的否定感,也讓小珍越來越在意更多的細節。逐漸的,小珍發現自己忙了一天明明很累,但在晚上睡覺時腦袋還是想個不停,經常睡不好的情況下,小珍對上班的壓力越來越大,每天到了晚上也很焦慮如果晚上又睡不好怎麼辦?工作壓力與焦慮睡不好的雙重夾擊下,讓小珍失去過去的活力跟自信。」
案例二:「小巫剛剛創業,主要是接案提供專業服務為主的一人公司。在公司營運的初期,為了節省成本,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要自己處理,從寫案子提案再到接案提供服務,到最後的寫成果報告及收款都要一個人包辦,還有公司各方面的管銷、軟硬體配置規劃也都要花心思處理。初期創業案子沒那麽快進來,那時候要想辦法到處開發,而上了軌道一點後,則是各式各樣的事情暴增忙不過來,小巫經常看著手機待回覆訊息一直變多而焦慮,很怕沒有服務好會流失客戶,但真實的狀況是自己只有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找員工進來新人也需要適應期緩不濟急。小巫像是同時打了三份工那樣,一個工作下班馬上又接著上另一份工,沒辦法下班休息。長期處於高壓情境下,小巫漸漸的會睡著後卻在半夜就醒來直到天亮,睡不好加上創業的各種壓力,小巫不只要緊張工作,還要擔心自己,整個人越來越緊繃。
不知道上述小珍跟小巫的例子,對妳來說是否也從中看到一小部分自己的處境。其實有這樣狀況的人,在目前臺灣社會工時高、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有睡不好情況的人不在少數。
也因此,我們更需要回來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去找到可以微調的生活小習慣作為改善的切入點。
檢視睡不好的可能原因
從上面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到會睡不好,除了環境跟生理因素外,很根本的是跟整體的身心狀態有關,讓我們一起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檢視可能的原因。
壓力大,身體緊繃
除了具體的工作事件帶來的壓力之外,「壓力大」三個字,還是有個人感受的差異在的,不同特質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感受也不一。有些人,就是會對「壓力」的感受特別強烈,難以消化,有些人就可以處之泰然。
但確實,只要你是很容易感覺到壓力,或者長期處於壓力感受下,身體會是緊繃的。若身體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而不自知,也沒有找到舒緩的途徑,就會到了要睡覺時帶著緊繃入睡,身體緊繃是會影響睡眠品質的。
腦袋一直想事情停不下來
腦袋一直想事情停不下來算是現代知識工作者的通病了。想想看,當你的思緒像是樹狀圖那樣,不斷地展開而每一個點又可以不斷延展出去,去想各種細節綿延不斷時,你的腦袋就會高速運轉,甚至於出現大腦發熱的情況。
如果在一整天,甚至於接近就寢的夜晚時間都還處於這種大腦發熱的情況,大腦也無法馬上降溫,就會帶著發熱持續運轉的情況去睡覺,導致睡著後還感覺停不下來。
焦慮情緒
情緒對睡眠的影響很大,很多人都有過「當心裡有事,就會睡不好」的經驗。如果這些事情,很快就可以過,那睡眠的狀況也可以慢慢調整回來。
當看到焦慮情緒後,接下來就是要去對著它,核對跟釐清「到底在焦慮什麼?」,那些焦慮的點是可以做些什麼去處理的嗎?
若經常性地處於焦慮情緒,而且沒有特定的具體事件而引發,那真的會需要回過頭來檢視焦慮情緒背後的訊息,比方:「焦慮是怎麼來的?」、「這些焦慮的情緒是在反映什麼?」
一般人看待焦慮情緒時,常會有一種拖延逃避的習慣,害怕越想越焦慮,就像一團亂的毛線球,越理越糾結。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不妨試試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心理師陪伴你梳理打結的毛線球,一起抽絲剝繭找出線頭。
憂鬱情緒
憂鬱情緒也常常連帶著會帶來自暴自棄、失去方向感、無力感、情感麻木等感受,同時會造成無動力及退縮的身體反應,並處於低落狀態,雖然不想動想休息,但情緒跟身體狀態也會影響到睡眠。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指得是掌管活動的「交感神經」跟掌管休息的「副交感神經」,兩者之間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協調。
「失調時我們的身體可說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不適,舉凡肌肉痠痛、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皮膚發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功能不佳、多汗、頻尿……甚至全身倦怠、失眠、情緒低落都可能與之相關。倘若因身體不舒服就診,經過反覆檢查卻無法明確找到病因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失調所引起。」引自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
「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已造成困擾,代表神經系統失去平衡能力已有一段時間,需要藉由醫學治療補充所欠缺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重拾平衡力。」 引自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
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過程中,除了醫療上的檢測診斷用藥外,針對習慣性地過度努力停不下來休息的狀態,搭配心理諮商作為輔助,從生活習慣、信念思維等方面找到可以著手改變的入口,建立改變的方針與策略。

探索開發身體資源,打造身心穩定的基礎工程
當整體社會氛圍,以及成長環境中的教育都不斷的再開發大腦智性的能力(著重考試分數,以及強調理性分析客觀等),很自然的整個身體的運作都會偏重在頭腦。但,回到人類的整個演化過程,人的整體運作,我們的身體富含著許多可以支持穩定的機制,也是可以依靠的資源。這個視角,也許對部分跟身體不太有連結的人身上,會是一個很意想不到的角度,也希望這個新視角帶給你不同的眼光跟可能,回來看待跟身體有關的事。
改變需要時間,得有耐心
改變舊有習慣,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其中最重要最不能省略的,就是需要時間。你必須給自己時間,耐心地通過許多摸索、嘗試新方法的歷程,最後才會有新的、更適合現在自己的模式出現。
但這一點,其實也最不容易,過程中會有未達預期、煩躁、低落等狀態出現,都是常態。
若有需要,找一個知道這個歷程會發生什麼的嚮導(心理師),讓他與你同行,可以說話、抱怨、壯膽、解惑、開玩笑等的,都會讓你在這個過程好很多。
連結身體感受,讓大腦休息
當大腦過度使用,其實身體是會承受很多壓力的,你若帶著智能型手錶監控自己的心率,就會知道。
而要讓大腦降速休息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告訴自己「不要想了」或者「滑手機」,而是連結身體感受,讓整個人的知覺可以回到身體,這些身體感受也就是俗稱的五感,包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若能進入到身體五感,在其中多一點停留感受,就會帶來大腦的釋壓休息的效果。
探索開發身體資源畫面
停留上述的身體單一五感,是連結身體感受的簡單入口,再進一步,就是更多身體協調整合式的經驗。
接下來就可以去開發,有哪些身體協調整合式活動,會帶給你身心都愉快的體驗?比方:
- 提供筆者身邊,有朋友熱愛插花(觸覺、嗅覺、視覺)
- 潛水(觸覺、視覺、聽覺)
- 大自然中泡溫泉(觸覺、視覺)
- 吃甜點喝咖啡(視覺、味覺、嗅覺)
鼓勵大家隨著自己的喜好去開發,除了當下的體驗跟感受之外,若能記得那種身體舒服享受的經驗,也可以將這份經驗儲存起來,時不時的去回想,就在腦海中播放當時的畫面,也會有作用。
滋養呵護身體,就是愛自己
愛自己的最佳展現,並不是購買昂貴物品或是大啖美食,而是能細緻感受身體的需要,並且呵護照顧他。
好好吃飯、運動、休息,就是愛自己。
再進一步,把自己打理的光潔、舒適、有光澤,洗澡後花時間擦乳液讓皮膚感覺滋潤、買一束花插在花瓶裡每看到一次都開心一次、穿觸感舒服的織品衣物、找空擋時間去草地上踏踏走走、吃原型食物讓身體好消化不負擔、安靜的做一件事讀一本書、選擇多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等,都是愛自己。
回到此時此刻,練習回到當下
當過度停留在過去時常會帶來懊悔,而過度想像未來實則伴隨著焦慮跟恐懼。唯有回到當下的此詞此刻,才會有掌握感跟平靜。大腦是這麼樣的有能力不斷游移在過去跟未來穿梭,要能回到當下的此時此刻,實在是好難!
所以才會說,這需要練習。練習著把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把思緒拉回來到當下。
需要練習,而且是不斷的練習,才逐漸的有一點從思緒中跳說出來,找到片刻安穩的能力。
擔心睡不好可用的睡前生活策略
以下方式是心理師在自己生活中實證過,也有諸多身邊朋友回饋有效的生活策略,歡迎參考:
與家人朋友在當下說話互動
首先,要先篩選被你放進來可以讓你放鬆安心的家人朋友清單,若會帶你壓力或煩躁感受的,就不適合。
如果你有這樣的安心家人朋友清單,跟他們說話互動,會有一種調頻的作用在,讓人逐漸離開大腦的思緒,回到當下的說跟聽互動,也可以抱抱,帶來身體的安穩感受。
重點都是在於離開大腦思緒的運轉,回到當下的真實生活情境喚起大腦以外的身體感官感受,讓大腦可以逐漸降速,如果你的家人朋友反而讓你大腦運作更加負擔,那麼請刪除這個參考策略。
洗澡的速度放慢
洗澡的時光很私人,也是一個可以安靜獨處的片刻,你可以更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回來自己的身體上頭,調整舒適的水溫,不管是淋浴或泡澡,都可以讓身體肌膚的感官透過水流被撫觸到。這樣的感官感受打開之際,同時也在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也有讓大腦運轉降速的作用在。
所以,當覺得到自己帶著一個狀態,而這個狀態是緊的,刻意的把洗澡的速度放慢,把注意力放在緊繃的肩背,去感覺肌膚浸潤在熱水的淋浴的溫度,好像就感覺到一種舒展跟被照顧。
如果環境許可,把大燈關掉,點上一盞蠟燭或小燈,放著輕柔的音樂,會帶來款待自己以及大大鬆弛的感受。
召喚能放鬆的意境(最好是真實經驗過的)
這個召喚能放鬆的意境,很需要在平常時候就留意觀察,甚至於去嘗試並且累積。
你得要先有這些放鬆平靜的時刻,而且這必須是有連結到身體感受的,才能真的可以在你緊繃的時刻被召喚提取,成為一種資源畫面。這需要花時間經驗,所以前面才說這個過程需要耐心。
分享筆者曾經召喚的兩個畫面,用意念帶回那個畫面裡頭的身體感受,彷彿回到那個當下帶來安穩:
- 一個是潛水下潛後投入在大海裡的畫面
- 另一個是每一次練太極拳調息起式的畫面
這兩個畫面就是筆者的身體資源畫面,邀請你也可以找找你身上的資源是怎麼樣的畫面。
跟自己溫柔的說說話,尤其是對身體
跟自己說話的方式內容有很多種,大家不妨觀察一下,你跟自己說話的語句是什麼樣內容,而這些話語又對自己帶來哪些反應?
對筆者來說,跟身體說話很有用,告訴她:
- 「啊呀~妳辛苦了」
- 「謝謝妳總是默默地支持著我去做這麼多想做的事」
- 「我會更有意識的覺察,停下來休息,還有多做一些妳會喜歡的事(比方伸展、全然放鬆的休息、擴展身體的能力等)」
但請記得,要說到做到喔,不然身體也會反彈的。
輕柔的對待身體,照顧他
用心的用雙手按摩頭皮、脖子跟肩膀、用按摩梳梳頭、塗抹身體乳液,聞聞喜歡的精油味道等都可以。
好好對待自己,尤其是身體,他會收到的。
請記得
全世界最需要好好對待的那個人,是自己啊!
因為他才是那位陪伴你最長最久的人吶~
最後,心理師想對你說
謝謝你的閱讀,而且閱讀到最後。不知道這一篇文對妳來說,覺得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裡?每個人不容易的地方,都不同,但心理師確實知道,上面說的看起來並不難,但要能真正做到,用大腦可以降速而身體會舒緩喜歡的狀態,其實對不少人來說都非常非常的難。
任何時候,若你有一份「難到說不出口,很難被理解」心情湧現時,可以考慮找心理師說說這份難,透過說理解這份難是連結到生命中的哪些面向,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卡住的點,也被陪著討論出走出卡點而且適合自己的方法。
延伸參考
- 影片 |睡眠專家:休息的關鍵不在晚上,而是白天
- 書籍 | 你的煩惱,身體有解:釋放壓力,驅散焦慮,了解多重迷走神經的第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