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不只是技巧,是一種看見人的方式。」你曾想過,能不能有一種方法,讓你更靠近人、也更靠近自己?這門課,邀請你從故事開始,讓敘事成為理解與陪伴的眼光。
高雄心理諮商
-
-
焦慮型依附的人容易在感情中患得患失,過度在意伴侶反應,導致關係緊張。本篇文章幫助你理解焦慮型依附的成因、特徵及影響,並提供實用的方法,讓你學會穩定情緒、建立健康界線,提升關係的安全感。
📌 愛應該讓你安心,而非焦慮。一起學習在關係中找到真正的穩定與幸福!
-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指的是即使擁有客觀成就,仍然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被「揭穿」。這種自我懷疑可能來自童年經驗、內在批判聲音,以及過度關注自己的不足。社群媒體與比較文化加劇了這種不安,使人忽視自己的努力與價值。
擺脫冒牌者症候群的關鍵在於改變內在對話,學習肯定自身付出。我們可以練習在否定自己之前,先確認是否已經盡力;辨別內心的批判聲音,區分哪些話語來自自己,哪些是他人強加的;並允許自己承認「我真的做得很好」。你不是冒牌者,你只是還不習慣相信自己。那些你以為的『假』,其實都是真。
-
這篇文章是給考慮心理諮商的朋友的一份詳盡指南,幫助你了解諮商的過程、目的,以及如何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出合適的選擇。文章提供了:
✅ 心理諮商與心理諮詢的區別,幫助你判斷哪種服務更適合自己。
✅ 諮商與一般聊天的不同,說明心理師如何透過專業對話幫助你探索內心。
✅ 第一次諮商的流程,讓你知道從預約到諮商進行的每一步驟,減少不安感。
✅ 諮商話題指南,幫助你釐清自己該談什麼、如何開始對話。
✅ 更換心理師的方式,如果覺得不適合,如何順利找到更合適的心理師。
✅ 諮商的保密原則,讓你了解你的隱私如何受到保護。
✅ 個別諮商 vs 伴侶諮商,幫助你決定哪種方式更符合你的需求。無論你是初次考慮心理諮商,還是對這個過程有疑問,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建立更清晰的認識,讓你更安心地踏上心理成長之路。 💙
-
這篇文章將帶你探索「自我」的多重樣貌,幫助你理解自己的變化與適應能力。
你是否曾經懷疑,當自己在不同情境中展現不同的樣子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自我是多元的!我們的樣貌會因環境、關係與社會文化而有所不同,而這種變化並不代表我們不真實,反而是我們靈活適應的能力。
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學會如何欣賞自己的多元樣貌,理解不同情境中的自己,並透過觀察與覺察,找到讓自己自在的方式。同時,你也將學到如何辨識哪些關係與環境能支持你,讓你活出更自在、更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希望更理解自己,學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多種特質來適應不同的生活情境,這篇文章將帶給你全新的視角與啟發!
-
這篇文章談到「愛自己」的真正意涵,並不是只是追求物質享樂或隨心所欲,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勇敢面對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而是照顧自己、尊重自己,讓自己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夠有內在的力量支持自己。文章還破除了一些常見的迷思,例如:愛自己不等於只顧自己,也不意味著放棄努力或追求成長。最重要的是,愛自己是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接納自己的過去與不足,並且以真誠的態度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
力量動物也是我們的靈性導師,在我們需要指引時給予提醒、靈感、支持…神秘又神聖──薩滿世界中的「力量動物」。活動中透過鼓聲、放鬆、冥想、直覺、喚醒…讓自己與內在靈性意識相會與交流。除了能夠激發自我潛能外、也能經驗豐富的靈性世界,並與屬於自己的力量動物相會、遊玩、請益…
尋找屬於自己的力量動物,喚醒自我內在的潛能、安全、歸屬感及學習滋養自己與擁抱愛的力量。 -
剛開始實習或工作,你是否曾感受到專業不被信任,或因「新手」標籤而影響自主性與專業尊重?這場工作坊想給身為新手及實習心理師的你,一起探討專業成長過程中的挑戰與壓力,並透過專業倫理、省思壓迫結構、建立自我認同等主題,幫助你穩固自身的相信,堅定長出屬於你的樣子。
-
「你喜歡你自己嗎?」如果有人這麼問你,不知道你會怎麼回答?喜不喜歡自己背後的概念,也就是自我認同。這一篇文想探討的是,如何把外在成就肯定跟對自己的喜歡脫鉤,也就是,那些我所追求的目標一樣可以追求,我知道我會繼續努力達成,但,即使還沒抵達最終成就,我都還是可以喜歡自己,認可自己。能喜歡自己,是一種很好的生命狀態,雖然這件事不容易,但卻非常值得努力。
-
年齡焦慮像是一輛不斷催促著你上車的高速火車,當站在高速火車站的月台,請別忘了,給自己更多的允許,去了解在火車站裡,還有好多不同選項的車種,目的地也不同,我們並不是只能上同一輛車去同一個地方而已。這篇文提供四個方法,陪伴你面對年齡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