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心理諮商是一個很新的服務概念,是從民國90年政府公布「心理師法」公告後才有新興專業,算一算從開始到現在,也才只有20來年的歷史。
所以在早期台灣還沒有心理諮商這項被認定的專業時,國人對心理諮商的想像,多是從國外影視畫面中才會看到,更接近生活一點的,就是學校裡的輔導室?或者電話協談專線?但其實台灣心理諮商專業分工跟國外並不相同,輔導室跟電話協談專線的做法,也不是真正的心理諮商。
那麼,心理諮商到底是什麼?到底都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貴?這是很多想接觸心理諮商的人,一開始會不解的疑問。
隨著網路社群高傳播也帶來高速運轉高焦慮,越來越多人聽過心理諮商這項專業,也想開始嘗試接觸看看。
以下我們整理了一些關於心理諮商的小知識,提供給尚未接觸心理諮商卻有好奇的朋友,能對心理諮商這項專業服務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心理諮商是什麼?包含三項特點
心理諮商從法規的定義來說,就是由通過國家高考資格的心理師,在符合心理師法規範的醫事單位場所,通常也會是安全能維護隱私的空間,同時考量來談者的權益、保密原則之下,提供具備心理諮商、身心發展等知識基礎,且有一定品質的深度對談服務。
這個具有一定談話品質,包含著以下3點:
心理師跟當事人雙方都有所準備
首先必須是心理師跟來談者雙方都有準備的情況,這個準備不只是時間上要排除其他事情,在內在空間也需要準備著,心理師準備好要把當事人的狀態、對方的困難點這些,放進來感受思考,包含:對方此刻生命(活)中重要的主題,正在經歷的失落事件、強烈情緒或困擾等。
簡單說就是,心理師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會:感受你的感受、思考你的思考。
這個準備很重要,不只是對心理師來說要準備,對當事人也是。
多數時候,要對一個第一次見面陌生的人(即便他是心理師),談那些對自己來說,有著低落感受甚至難以啟齒的事件感受,是不容易的,也需要勇氣。但這個準備的歷程,往往也是心理諮商裡頭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動力跟契機。
專注以當事人想談的為主,進行談話
心理諮商中最基本的,就是「專注」的談話,而且是以當事人想談的為主的專注談話。
回顧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在忙碌而且人手一機的背景下,能夠「專注」談話的發生已經越來越不容易,或者即便有專注,但在不同的人際情境中,也不一定可以談自己想談的,常見的反向例子:
「原本是自己打電話給朋友說心事,到最後卻變成都是朋友說自己想說的」
「害怕帶給別人困擾,就乾脆不要說,而導致自己越來越壓抑」
而專注地以當事人想談的為主進行談話,卻是心理諮商中的基本。這樣的談話,也會帶來很多作用,比方:可以讓當事人更正視自己想談的主題,能感覺重要、在這樣的談話中,說著說著也會帶來情緒紓解以及釐清自己的作用、能好好被聽著自己在意的那些事,會有一種也被看見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感覺。這些感受都是心理諮商中,能讓當事人更能勇敢面對困難的一部分。
具有釐清跟探索的對話過程,而非直接給建議
在心理諮商的對話中,從初次來談開始,心理師就會透過問句來釐清當事人想談的主題、事件、情境、想法、感受、期待等等的這些,而這樣的釐清除了能讓心理師更貼近當事人之外,也能更瞭解實際的發生。很特別的是,很多當事人也會在這樣釐清的對話過程中,也更看得懂自己的處境以及盲點。
除了釐清確認實際狀態之外,也會陪著當事人去探索,比方:
「過去的哪些經驗影響到現在?」
「關於對這段感情的想法,除了某一個癥結點之外還有哪些?」
「你們的關係互動中,你最期待是什麼?而你通常都是如何表達這樣的期待呢?」
因為有些更底層的聲音,其實都不是像是非對錯那樣明顯的,也許連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而透過這些探索的對話,能讓當事人更知道自己在事件背後,更底層的情感跟渴望。而只有透過這樣探索式的對話,才有機會說出來,不只是心理師聽見,更重要的是被當事人自己也聽見。
探索式的對話,跟一般常見的給意見的談話是不同的。因為即便是心理師給的建議,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如果對你來說,知道接下來的方法跟做法很重要,心理師也會陪著你討論適合你的,也會持續在每次來談話中一起討論修正是否還有更適合的,而不是馬上給答案,或直接給建議。
心理諮商與其他相近服務的差異
心理諮商跟一般所謂的心理醫師、心靈導師以及輔導老師,因著訓練背景的不同,真正能協助的著重點也不同,所以大家也可以從下方說明中去區分,什麼樣的情況找心理諮商?身心科診所?或學校輔導室。
心理諮商 vs 身心科診所
因著專業訓練背景的不同,擅長的也會有所不同。
最大的差別是身心科診所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提供生理性症狀的治療,比方失眠、抗憂鬱、減焦慮等,到身心科診所看診拿藥,皆為健保給付。而精神科醫師的門診,多為針對症狀的評估診斷後,給予藥物治療。
而心理諮商則是由諮商心理師執行,會根據來談者想談的主題,提供深入的問題探索,包含成長歷程影響、期待目標、情緒反映、思考認知等進行對話,一次進行的時間多為40-60分鐘不等,以協助來談者找到適合的改變調整方向,以及情緒紓解等作用。且目前心理諮商多為自費(其他免費諮商心理資源將另說明),也因此不會有健保註記紀錄。
也因為兩者的專長不同,所以在心理健康的專業服務中,也會彼此合作,視來談者的需要協助轉介。
那什麼時候要看身心科呢?若有明顯的生理症狀,比方失眠、高焦慮、強烈情緒低落等急性症狀時,建議優先找身心科診所。
什麼時候找心理諮商呢?更多偏向是家庭、人際、情緒、生涯、自我價值、社會競爭比較、生涯發展性等個人議題,都可以考慮心理諮商。所以不一定是生病才能心理諮商,只要是有困擾,甚至對人生感到迷惘困惑想釐清,都可以嘗試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 vs 身心靈課程
而說到心理諮商跟身心靈導師/課程最大的差別,則是:心理諮商需由國家考試及格的心理師執行,而身心靈導師/課程沒有這一層的把關機制。
能取得諮商心理師證照的心理師,有一定的訓練時數、修習課程要求,而且在受訓過程有督導機制予以指導,甚至在拿到執照後的新手階段多數心理師也都持續接受督導。相形之下,諮商心理師的訓練,有法規明定規範,而且透明可查詢,台灣每個具有合格證照的執業心理師也都是在這樣訓練制度下養成。
而身心靈課程則可能各有不同的做法及訓練程序,並且不受法規規範。
心理諮商 vs 校園輔導服務
心理諮商跟校園輔導服務有越來越多的重疊,若要談差別的話,仍要回到訓練背景來說明。一般學校的輔導老師,就是有教師資格並且有修習輔導學分,即可擔任。他們提供的輔導範圍,仍以學校場域衍生的學生校園適應狀況為主,可能是班級的人際、師生互動、升學等主題,若在校有遇到相關這類的情境,皆可優先尋求輔導資源。但若是更深度的家庭、情緒等議題,甚至有身心症狀,都還是建議要尋求身心科或者心理諮商協助。
目前在學校校園的跨專業合作也越來越普遍,比方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到校提供服務,也都有,但各個學校做法不一,在求學階段直接尋求輔導室諮詢服務都是很好的第一步。
心理諮商費用都怎麼算?
目前心理諮商並不屬於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民眾若有心理諮商需求,通常需要自行負擔費用,不過也有一些政府補助、免費的心理諮商資源可提供預約。
免費心理諮商
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例如:
15-45歲青壯世代支持方案(三次免費心理諮商)
高雄市市民單次心理諮商(各地縣市政府有不同方案)
或者到醫院身心科(精神科)門診看診後,若經醫師評估有心理治療需要,會轉介至臨床心理師,這些都屬於免費心理諮商範圍。
自費心理諮商
而在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則屬於完全自費,目前一對一心理諮商費用,會落在2000-3000元範圍不等,一次談話時間約為50-60分鐘。
若要安排二人以上的心理諮商談話,比方親子、伴侶、家庭諮商等,時間就要拉長到80-90分鐘,費用落在3000-4500元不等。
基於好奇心理諮商在做什麼的民眾,免費諮商是一個初次嘗試跟體驗的管道,但免費諮商有名額限制,預約等待時間不定。若有明確困擾想談的朋友,也可以考慮先安排自費諮商,等候補到免費諮商名額後就能馬上銜接,也是一個方式喔!
如何挑選合適的心理師?
在瞭解了心理諮商的特點,以及費用後,初次要考慮心理諮商時,總是難以決定怎麼樣的心理師適合自己,以下提供幾個挑選心理師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心理師取向與訓練歷程
心理師除了基本的研究所課程修習,通過國家高考資格外,心理師皆需要持續地接受繼續教育達一定時數,才符合要求。所以也可以心理師都參加哪些主題的進修課程,從中來判斷該位心理師的專業學派、取向。
所以除了基本的學經歷之外,也可以看一下心理師還有哪些主題面向的訓練歷程,比方創傷預防與復原、家族治療、 哀傷諮商、合作實踐的對話等。
這些進修主題也會看到每個心理師各有不同的鑽研,也就會形成不同的取向風格,比方後現代敘事治療取向、身體經驗取向、溝通對話取向、情緒治療取向、折衷取向都有。
你可以看看是否有一個更符合自己想要的切入點,從中來選擇心理師。
心理師的擅長主題/族群
心理師擅長的族群主題,也因著訓練歷程,還有實務經驗有些微差異。有些心理師很擅長跟兒童工作,他們很會運用遊戲媒材跟孩子工作。也有心理師主要是青少年以上的成人,較多的是用卡片以及語言問答對話的方式工作。也有心理師有很多的跟家庭伴侶工作的經驗等。
跟兒童工作的擅長主題,可能就會是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適應、家庭互動等,跟年輕族群工作的則為人際、情感、自我價值感、工作生涯探索等的這些,跟伴侶工作的就會是伴侶家庭間的情感表達、溝通模式、未來走向等。
多數的心理師,都會把自己擅長的主題、對象族群標示出來,花一點時間查看心理師的介紹,可以更了解心理師的專長跟專注的主題。
但其實常見的共通主題,比方原生家庭的影響、生命重大事件的衝擊、情感情緒性的調適緩解、深度的自我探索等的這些,幾乎又不分年齡族群,所以大多數的心理師也都會接觸到。所以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判斷面向給大家思考評估。
參考心理師其他作品
心理師若有小短文,podcast的訪問談話片段,都可以從這些資訊中,去感受心理師「這個人」帶有的風格。
有時候,這就是一種憑感覺的決定,也沒有不行喔,只要能感覺舒服、可以親近,感覺這位心理師看事情的角度很喜歡,也就可以。
如果真的跟某位心理師談了之後,覺得有不適合的地方,提出來跟心理師討論,甚至提出轉換心理師的要求都是可以的。我們會在了解來談者的想法跟需求後,給予適切的協助與安排。
以上簡要的跟大家介紹「心理諮商是什麼?」,希望能幫助初次考量心理諮商的朋友們,能對心理諮商有初步的了解,若還有其他想知道的,也歡迎聯繫詢問我們。常見的FAQ提問,也會製作成問題集跟大家分享。
常見問題
一定都要預約嗎?
是的,因諮商所的談話空間以及心理師時間都需要事前安排,而且對來談的人跟心理師來說,預約也會增加進入心理諮商談話的準備度,所以都要預約無法臨時要求要談話。但如果您有急迫的需要,可在預約表單中註明,我們會協助安排盡快談話。
去心理諮商是代表我有問題嗎?
不一定是生病才能心理諮商,只要是有困擾,甚至對人生感到迷惘困惑想釐清,都可以嘗試心理諮商。
有很多從心理諮商中受益的來談者會跟我們分享,有心理師陪伴他們梳理盲點,歸納生活中想追求的要點,都是提昇他們生活滿意度跟幸福感的來源。
我想讓小孩跟心理師談話,我可以在旁邊聽嗎?
因心理諮商是一個以信任度建立才能發揮作用的談話,所以小孩跟心理師談話時,怕影響到孩子不敢講想說的話,或者自在度,家長不適合用旁聽的方式參與。但心理師會跟孩子及家長討論,若有需要則可以一起進來諮商室談話,或者安排親子諮商,讓雙方可以在心理師的陪伴協助下,傳達彼此心中想說的話語跟心情感受。
目前衛福部補助的青壯世代15-45歲方案有名額可以預約嗎?
該方案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統籌分配名額,有名額限制,若有剩餘名額我們會公告至青壯世代系統平台。也會適時開放候補登記,若候補名額也滿了就會關閉表單,想進一步了解可直接加入我們官方Line詢問聯繫。
希望我的小孩(爸媽、伴侶)來接受心理諮商,但他不願意怎麼辦?
您可以先來預約諮詢,心理師會陪您討論可以嘗試鼓勵對方前來的方法,也陪你討論當對方不願意來的情況下,要如何調適心中的期待落空、失望等情緒,以及如何在跟對方的關係互動中找到自己舒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