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諮商 年度計畫有用嗎?心理師帶你訂製成長不焦慮年度計畫

年度計畫有用嗎?心理師帶你訂製成長不焦慮年度計畫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0 留言 21 views
年度計畫有用嗎?心理師帶你訂製成長不焦慮年度計畫

【從已發生的熱情渴望畫面作為起點,來規劃高動力的年度計畫吧】

在每年的年底,似乎就是一個回顧舊的一年,然後也設想新一年目標的重要時機。

人類天生有一種反省修正後,以追求更好更多才算是有發展的偏向,因為更好更多是最明顯可以看得到的。

如果這個更好更多的追求,可以成為你的驅動力,而且感覺踏實,那很好,這樣的方式很適合你,可以繼續。

但如果,追求更好更多、很有生產力的這些,對你來說,更多的時候帶來的是壓力、焦慮,甚至於抗拒。那麼也許可以來試試用另一種角度來盤點自己,再從這樣的盤點中確定自己真正喜歡有動力的事物,最後再轉換成來年年度計畫吧!

推薦適合採用對象

常不自覺落入社會比較而感到焦慮不安

每一次看到別人所獲得的成就,就忍不住拿來跟自己的現況做比較。看到別人分享,不管是事業、家庭的好事或進展,甚至於出國旅行什麼的,總是會在心底出現一種說不上來的自卑、自責、焦慮與不安。這樣的社會比較也常讓自己陷入一種低落的情緒。

過往做的年度計畫最後往往不了了之

每一年在年初時總是滿懷希望的立下新一年的目標,許許多多對自己的期盼跟想像,都轉化成年度計畫,剛開始還會戰戰兢兢的去想該如何達成,但如果過程中遭遇困難,或者沒有預期的變動,甚至於對自己的狀況不了解,就有可能動力下滑,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最後乾脆放棄不再去管年度計畫到底寫了什麼,變成我是我、年度計畫是年度計畫,彼此沒有互動,年度計畫流為形式。

過度努力不斷push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過度努力的人會因為鞭策自己,反而就能一一達成年度計畫上的目標。但另一種反向的情況,反而是因為過度努力不斷地push自己,會帶來的是一種高度焦慮、壓力的感受,累積久了,也會出現反彈抗拒。而因為反彈抗拒,導致拖延進度落後,又會加深焦慮否定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年度計畫變成壓力來源,而無法帶來支持作用。

缺乏動力找不到目標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被催促要求要寫功課、要考試、要補習、要學才藝,長大之後就變成要找工作、要做家事、要照顧家人….。這看起來是做了很多事,怎麼會沒有動力目標呢?就是在這樣人生被塞滿許多「應該」完成的事,想的做的都是這些,等到有一天,真的要回頭來問自己屬於自己真正想要的追求是什麼時,往往空白。

也些人,雖然外面看起來也沒做什麼事,甚至於會覺得這個人無所事事,但只要心裡面都不斷在忙碌著許多的「應該」、「被要求」,那也是找不到屬於這個人身上的真正動力方向。

在做「應該」要做的事與找到人身上的真正動力方向,這兩者並非對立面,而是要融合調配出最適合自己的比例,才能是做了「應該」做的是,同時也有著屬於自己身上而來的動力目標。

要能找到自己身上的動力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停下來感受、觀察自己是出現在什麼樣的場景、情境,會是感覺到自己是有動力的時刻?而這個停下來,經常得要刻意的去做才有機會出現,每年的年度轉換之際,好好的留白停下來感受、問問自己,是很好的時機。

個人年度計畫失敗的原因

偏重外在成就,忽略內在動力才是驅動力核心

當目標的設定著重在外在成就,而這個目標又要拉到以年為單位,長時間裡才能實現,若又再加上沒有立即可回饋的酬賞,如果沒有個人內在的「意義感」、「定義」、「核心價值理念」作為支撐,很難持續。

所以,去感受自己內在有動力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有意識地去發掘確認,會幫助自己找到動力來源。

偏重腦袋聲音的運作,忽略情緒

偏重腦袋聲音的運作,也是所謂的偏向理性思維。理性思維在普遍的觀念裡頭,會很容易認爲是優過情緒情感運作的,因此會刻意避開情緒。

人本來就是會有情緒情感的動物,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刻意忽略或迴避,反而都是表象,在我們真實的部分,情緒情感就是時刻存在。

但其實也有很多時候,情緒情感也會是一種推動力,是我們身上的資源。若能多聽聽它們的聲音,會幫助我們活得更像自己,更有屬於自己的味道。

過於偏重結果,忽略過程

沒有過程,也就沒有結果。但確實得要有結果,才能讓人知道你的成就跟才能,真要說,結果確實是很重要的。

只是,既然所有的結果都要從過程而來,過程是決定結果的重要關鍵,但就時間軸來看,在目前在當下我們真正能投入的也只有「過程」而非結果。與其把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對結果的設想、規劃,那更該花力氣聚焦在「過程」。

所以在規劃年度計畫時,把「過程」也放進去安排思考,好的過程推演,才會靠近我們想要的結果,最終達成目標。

偏重於規劃對未知的期待,少了已知做為基礎

過往熟悉的訂立(個人)年度計畫的方式,好像就是展望未來,昂首大步前進,這樣才顯得意氣風發充滿希望感。但如果年度計畫規劃的方式,都只偏重在對未來藍圖的規劃,確實很容易流為一種美好的想像,除非你本來就很了解自己。

未來會如何並不可預測,未知總是帶來不確定感,很多人在不確定感中,是會感覺失控、焦慮的。也因為如此,我們不如就從「已知明確的喜歡」中,來發展對未來未知的規劃,這樣的打造年度計畫方式,會為我們帶來安穩的踏實感。

而且,撇開社會角色責任以及經濟所需之外,人能夠好好的停留在自己會喜歡的面向上頭,是很重要的生命能動感來源,換句話說,也是一個人可以活出有自己味道的生活樣貌根基。

這樣用不同向度來打造年度計畫的做法,到底該怎麼做呢?請看底下的步驟說明。

打磨成長不焦慮年度計畫步驟

完整的進行方式,約莫60-90分鐘,在年度轉換之際,給自己一段留白時光,找一個可以安靜的空間,慢下來,用自己的速度來打造這份成長不焦慮年度計畫吧!

用自由書寫寫下對過去一年的體會與看見

在最開始的時候,拿出紙筆,隨著思緒流動,單純地寫下心中浮現的各種對過去一年的體會。

在自由書寫中,可能會寫出:在某個期間的難熬、剛過N歲生日的心境變化、做了哪些重大決定、浮上心中的喜歡、區辨真正有動力的事以及沒動力要放下的事、怎麼思考跟人的關係交集在哪裡…。

在安靜時刻寫下的自由書寫,正是一種對每天塞滿各種大小事忙亂不已的生活,有感之處的萃取,而這樣的萃取不來自外在評價,單純出自個人,也是後來可以在訂寫年度計畫時反覆回頭去看的文字映照。

註.自由書寫是種很跟著心流走的文字抒發,它有些簡單的流程跟做法,初接觸自由書寫需要一點時間練習體驗,等到上手後,就有機會成為一種跟自己對話陪伴自己的工具。

自由書寫-陪伴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好工具

篩選出過去一年(2024年)重要畫面,並賦予自己的定義

篩選畫面的指標,請回到個人角度,只要是對你個人會感到喜歡、會回味、有你自己意義,都可以。為了要能聚焦,所以請篩選3~6個重要畫面就好。

這個過程請用自己多一點時間,讓畫面慢慢浮現,不要去控制,用感覺感受情緒的角度來篩選,這才能真正貼合你個人,減少社會比較的潛在影響。

以下心理師也提供自己的重要畫面作為示範,在這個步驟中,提供我篩選了六個畫面,並補充了感受(或定義)作為示範:

  1. 後花園裡的敘事課(豐足)
  2. 跟太極拳老師/朋友共聚咖啡館的笑臉合照(開心)
  3. 實體行政會議的生命故事分享(滿足)
  4. 跟老公兒子在喜歡熟悉的餐酒館聚餐(恬靜)
  5. 第一次帶課程實習生督導(意義感)
  6. 台東獨旅(自由)

書寫整理重要畫面意涵

篩選出畫面後,請多描述一點重要畫面背後的意涵,彷彿有人在好奇而你回答:

「為何這裡頭有喜歡?」

「是怎麼樣的喜歡?」

「那種在心裡會滿足、想到會笑是怎麼來的?」

而我在看到上面篩選出來的重要畫面後,再次確認這對我重要的是:

  • 先生跟兒子是我最重要的生活支柱、基底與陪伴
  • 我的個案們、專業工作,讓我能對這個世界有貢獻發揮長才,也肯定自己
  • 能好好的談敘事、用敘事影響人,帶給我很深很深的滿足
  • 諮商所能為一個自如運轉、交會的場域,是我安心感的來源

從已發生(2024年)的重要畫面,去思考新年度(2025年)如何延續或渴望的召喚

在已發生的重要畫面中確認了其中有自己追尋的意義感跟渴望,才是會放進去轉換成2025要做年度規劃的:

  1. 想繼續能用課程的形式來好好傳遞敘事,而且是長期課性質。所以後花園的敘事課第二期,是來年認真以對的重要項目。
  2. 初次在諮商所收實習生的經驗,看著他從完全新手到逐漸可以體會感受到在諮商中與個案交會的內涵,逐漸長出諮商師的姿態,這帶來一種喜悅。也因此想再持續的投入督導這個位置的承接與對話陪伴工作。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就是從已知的喜歡跟意義感中,延伸到新年度計畫的思考規劃,是這樣的銜接延展。而其中取捨的向度,雖然也是專業工作的一部分,但那裡頭也有很在個人的意義感跟情緒價值在,某個程度也是深刻動力來源。以這樣的動力作為基礎的推動力道,跟做應該必續不能不做的事很不同。

最後才是,轉換成有時間結構的年度計畫

需要刻意排進去2025年度計畫的,會是需要時間準備醞釀最後才會真的有機會發生的,所以並不是什麼都寫,而是把時間點排出來,幫助自己去衡量:先後順序、準備期工作、剛剛好的工作負荷量等等。

舉例:

  • 12/30-1/11 開始跟小幫手討論後花園敘事課第二期的各種定位方向、未來的籌備工作等(時間要訂出來)
  • 2025年的3-4月參加高密度督導訓(時間排進去)

每個時候該做什麼,一點一滴,一步一步的穩穩地來,先後順序排出來,放了重要想做的事,其他的放不進來的就割捨不再多排。有些2024年想做但錯過的,也在2025年醞釀著要重啟,真的不再有動力的也毫無懸念的刪除,都可以幫助自己回到自己的航道。

結語

做年度計畫最重要的不是年度計畫產出的結果,而是那個檢視自己的過程、好好對自己提出重要提問的過程:

「過去的一年哪些時刻活得最像自己?」

「哪個畫面中的你,最想要一直記得?」

「有生之年裡,你最想要好好投入許願讓它發生的又是什麼?」

「你心中的渴望是什麼?」

所以,要能做一份最貼合自己的年度計畫,就是先從好好的對話這些重要提問開始,再來找尋接下來的方向,盤點各種前方可以走的路徑,最後才是排定規劃跟時間。

這個順序很重要,一但反過來就是另一種感受。

年度計畫不必寫多、寫細節,但一定要寫最重要最不能沒有、有動能(熱情所在)、有喜歡渴望的那些。畢竟,那些重要的社會角色跟為了生存所需完成的應該,它本來就佔了我們的最大部分,不是嗎?

我們真正需要好好問問跟留意的,反而是那些容易被淹沒壓抑往後放的那些熱情渴望吧,所以做個人年度計畫時務必留一些篇幅給自己,很重要。

我總相信:跟著喜歡跟渴望走,生命就不會迷路到哪裡去

祝福大家在每一年都能記得留下跟自己安靜說話,並且從看見自己要什麼的角度來訂製屬於自己的年度計畫,讓自己不迷航,永遠記得回來看看屬於自己的航道在哪裏。

你可能也會喜歡...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