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努力想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卻在心底感到越來越不像自己?這篇文章從作者親身經驗出發,分享一段從「渴望被認同」到「學會自我認同」的轉化歷程。透過敘事治療,我們學會離開外界的評分標準,轉而認識內在真正的偏好與動力。偏好的自我認同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對生命的深層對話。讓我們一起在故事中,看見那個真實且值得喜歡的自己。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高雄苓雅區心理諮商所。一個以敘事為基底、在一方安靜存在的諮商所,鄰近高雄文化中心。我們有多位不同專長取向的諮商心理師,提供貼近您且安心的心理諮商服務、身心課程,以及專業人員督導及訓練課程。我們的服務採預約制,請提前利用官方LINE預約聯繫。
-
-
在敘事治療取向中,情緒不被視為需要控制或壓抑的問題,而是一種內在的保護訊號。這篇文章透過實務案例與敘事觀點,揭示情緒如何成為理解一個人故事的入口。文章也介紹了情緒運作的兩種路徑──「不理解情緒」所引發的斷裂循環,以及「理解情緒」所帶來的內在韌性,並介紹如何運用情緒對話卡作為工作媒材,協助人們重新與自己的感受連結,發展出穩定而深層的自我關係。
-
敘事治療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種回到生命、靠近故事的態度。本文由心理師黃馨慧分享其敘事治療的學習歷程與實務觀點,介紹敘事治療如何尊重每個人的主體性、透過語言重新定義問題、辨識主流文化帶來的壓力,以及陪伴當事人重寫屬於自己偏好的生命版本。這是一場與自我深度對話的旅程,也是一種溫柔但有力的療癒方式。無論你是助人者或正在尋找自我方向的人,這篇文章都將為你開啟理解敘事治療的起點。
-
全部壓力情緒家庭與親密關係心理諮商與療癒自我照顧愛自己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害怕失敗、無法休息、壓抑情緒?這些都可能是「努力換愛」留下的後遺症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9 views總是覺得「還不夠好」就不能停下來?在「努力才配得愛」的教養中長大,可能讓你害怕休息、否定自己、難以表露脆弱。本篇深入解析努力背後的情緒壓力與內在信念,提供具體方法帶你從自我批評與內耗中抽身,學會照顧自己,理解童年傷痕,並與父母的價值觀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你不需完美,也值得被好好對待。
-
全部壓力情緒心理諮商與療癒自我照顧愛自己認識心理諮商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情緒管理並非壓抑情緒】眼淚不是退步,而是療癒的證據:寫給那些總是逼自己「沒事」的人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14 views「我以為我早就沒事了,怎麼還會哭?」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一直努力堅強、習慣壓抑情緒的朋友心聲。眼淚不代表你退步了,而是你終於允許自己誠實地感受。這篇文章,寫給總是逞強、不願讓人擔心的你。透過心理諮商的陪伴,以及五個日常練習的方法,邀請你慢慢走上看見自己、心疼自己的路。
-
當你開始考慮心理諮商,可能也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捩點。這篇文章不是告訴你該怎麼「變得更好」,而是邀請你思考:你是否也曾經壓抑感受、不敢說出真實的自己?心理諮商,並不是弱者的選擇,而是一段勇敢靠近自己的旅程。透過專業陪伴與情緒對話,我們能學習理解內在、釋放沉默,慢慢找回穩定與真實的自我。走進諮商室的那一刻,也許就是你開始重新信任自己的開始。
-
全部壓力情緒家庭與親密關係心理諮商與療癒黃馨慧諮商心理師
「他不努力,我更難過」——「努力至上」的控制型父母焦慮,讓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
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by 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 26 views當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你是否也感到無力與挫敗?本篇文章將帶你看見,當「努力」變成唯一標準,對孩子的身心與親子關係可能造成哪些影響。透過實際案例、父母心態解析與練習解方,幫助你從「逼孩子努力」轉為「陪孩子理解自己」,一起走出焦慮、重建信任。
-
總是陷入內耗、自我厭惡,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停不下來?這篇文章將帶你看懂內在批評的根源,為何它常偽裝成「為你好」的聲音,並透過心理師的專業引導與身體練習,幫助你走出無止盡的自我懷疑,重新建立與自己的溫柔關係。
-
心理諮商著重情緒陪伴與問題釐清,身心靈課程則多運用能量、靜心或靈性引導,協助連結直覺與內在資源。兩者沒有對錯,重點是你此刻需要理解與整理,還是渴望轉化與提昇?本篇由具備身心靈療癒師學習背景的心理師透過自己的經驗來分享:靈性療癒師的培訓歷程、服務內容與專業界線,幫助你釐清何為適切支持、何為過度理想化的期待。願你找到既安全又貼近生命提問的學習與陪伴方式。
-
孩子常頂嘴、不聽話,讓你又氣又無助嗎?本篇文章協助家長看懂叛逆期行為背後的求助訊號,理解孩子其實不是「故意惹怒你」,而是正在經歷內在轉變與自我探索的過程。諮商心理師以實務經驗,剖析常見的「說謊、逃家、偷東西」等行為意涵,並提供四大有效陪伴方法:傾聽與同理、設定界限、重視關係、情緒修復,幫助家長從衝突中走向理解與連結,化叛逆為親子成長的契機。